3月21日,在海口江东新区总部经济区(生态CBD),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海南银行项目加快建设。 本报记者 张茂 通讯员 王聘钊 图/文
本报海口3月23日讯 (记者刘梦晓)现场没有沙子、水泥的工地,也能盖起高楼?这起初是海口江东新区东寨新居二期安置房项目(以下简称东寨新居二期)安装工余志刚心中的疑惑。但入场参与施工两个多月来,掌握了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技巧后,这份疑惑早已变成实实在在的感受:“不但能起高楼,而且施工更快、更环保。”
作为省重点项目,东寨新居二期主体建筑的建设,采用的是装配式建筑方式。海南日报记者3月23日在该项目7号楼见到余志刚时,他正在用一把卷尺测量刚装好的墙板垂直度。刚组装好的屋内墙面,由一块块长2.8米、宽70厘米、厚10厘米的装配式墙板拼接而成。
“一块100多斤,我们两个人就能完成组装。”和余志刚搭档的余国强,前两年就接触到了装配式建筑。这让他对这一建筑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更得心应手,也更赞不绝口:“你看我们这个工地哪里像传统的工地,要现场搅拌沙子水泥?”
正如余国强所言,600多平方米的楼层里,见不到沙子、水泥,有的只是规格不一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像组装配件一样,墙板拼接起来,缝隙处抹上加了纤维和胶粉的涂料,一面墙就组装完成。
“我们现在的装配率达到50%以上。”项目生产经理杨洪伟介绍,50%以上,不仅仅是完成省政府提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装配率不低于50%”的要求,也是东寨新居二期积极打造“绿色工地”的自我加码。
杨洪伟说,过去的工地总是土方裸露、灰尘漫天,“但装配式建筑工地,就是用新技术、新办法,注重环保施工,提高建筑质量”。
当前,东寨新居二期已经实现建筑主要部件使用装配式建筑材料。这些部件在工厂按照规定的比例预制完成后,被送到工地,工人只需按要求操作,就可以拼接完成,大大降低了施工现场的污染程度。
在施工现场,一块显示屏实时显示PM10等主要工地污染物的数据。记者看到,这一数据保持在100微克/立方米左右,相比于超过150微克/立方米即算超标的标准,还具有较大距离。
装配式建筑应用和推广是我省标志性工程之一。不仅是东寨新居二期,装配式建筑目前已在海口江东新区电白新村、安置房6#地块等多个重点项目得到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