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坚持严格“管”、规范“补”、全力“守”等一体推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海南为耕地保护开出“良方”

  在手机上打开“田长管理”APP,点击签到后确认开始巡视,骑着摩托车以略快于步行的速度穿过田间路时,左看右看、认真观察着耕地……在文昌市铺前镇铺前村,村干部陈锦辉正在巡视耕地。“保护好耕地,就是给子孙后代保护好饭碗!”陈锦辉说。

  几年来,海南坚持严格“管”、规范“补”、全力“守”等一体推进,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助力自贸港建设行稳致远,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严格“管”:强化耕地保护

  看着“大熊猫”耕地的不止陈锦辉,他还有一位“得力伙伴”——“文昌超算一号”。

  “文昌超算一号”是海南首颗商业遥感卫星,率先将卫星遥感、航天超算等航天应用技术运用到“两违”新增防控领域,通过大数据监测分析、比对卫星遥感拍摄的图片,快速研判新增“两违”,为高效精准打击“两违”提供全方位的遥感信息支持和服务。

  地上有陈锦辉等“田长”,天上有卫星遥感、航天超算等“神器”,“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框架下,我们还组织研发了海南省田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作为落实耕地保护‘田长制’的工作平台,实现耕地的全要素、全覆盖监管,有效遏制乱占耕地行为。”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海南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持续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土地领域突出问题整治等专项行动,严肃查处违法占用和破坏耕地行为,截至2022年5月底,全省共查处2020年7月后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662宗。3年来查处违法用地案件涉及占用耕地3.38万亩,有力遏制耕地“非农化”趋势。

  规范“补”:确保占补平衡

  “4月至8月种水稻,8月至10月种绿肥,10月至4月种玉米”,这是海垦东路农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修复区)的“作息表”。

  “执行这样的‘作息表’,海垦东路农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修复区)每年能种一季水稻、两季玉米,根据市场价格不同,每年每亩产值约6500元。”海南农垦东路农场有限公司董事长付谨盛介绍。

  “而且利用8月至10月海南的台风季种绿肥,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天谷农业科技(海南)有限公司董事长庄键补充道。

  该项目经省土地储备整理交易中心核查,最终认定新增水田指标588.363亩,平均耕地质量等别10.0等。如这样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海南还有很多。

  “通过实施土地综合整治,解决耕地碎片化、村居分散化问题,推动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引导村庄集中居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旅融合发展。”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耕地要管好,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还要“补”好,确保占补平衡数量和质量。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是海南规范“补”的抓手之一。与此同时,海南抓好实施耕地垦造行动、完善补充耕地省级统筹机制、强化补充耕地后期管护等,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双到位”,为自贸港建设夯实资源安全基础,提供资源要素保障。

  从抓好实施耕地垦造行动着手,海南通过省级、市县级和农垦3种方式垦造耕地,计划到2025年垦造耕地数量5万亩左右、新增水田面积8万亩左右。

  全力“守”:守护“南繁硅谷”

  “作息表”,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也有一份——“南繁+稻+绿肥”轮作模式:南繁科研(9月至次年3月)、南繁季后水稻轮作(3月至7月)、绿肥种植(7月至9月)。

  为何安排如此“作息”?原来,以往南繁育种科研用地在夏秋季时常出现闲置。如何加强南繁育种科研用地综合利用?如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三亚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采取“南繁+稻+绿肥”轮作等农业种植模式,盘活土地资源。

  “该模式是推进落实南繁基地分类使用、分时用地要求,结合崖州区南繁科研育制种季节性用地特性,探索出的农业轮作模式,目前已建立‘南繁+稻+绿肥’轮作模式种植面积约4400亩,有效解决南繁科研用地夏秋季耕地闲置问题。”崖州区副区长杨剑表示。

  绿色,还是绿色,5月的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满目葱茏。

  “通过利用已剥离的耕作层和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方式提升项目区新增耕地质量,同时依托已实施完成的项目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海南农垦南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伟说,项目不仅为三亚提供大量优质补充耕地资源,为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划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有效保障南繁科研用地需求,助力“南繁硅谷”建设。

  严格“管”、规范“补”、全力“守”,海南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记者 陈雪怡 通讯员 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