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海南|新闻|旅游|广告服务|惠购|公益

|注册

新浪海南> 旅游 >旅游线路>正文

复古之旅 看海口老戏院的柔软时光(图)(2)

来源:南海网-海南日报2013年5月24日【评论0条】字号:T|T

  第一家收门票的“永乐戏院”毁于台风

  吴世恩看中了海口水师营参将衙对面的荒草地。这片荒地,是海口水师平时练兵的场所之一,由于地势较低,遇上暴雨便积水,练兵之地经常转往现海口市公园处的大草地。既然练兵不成,何不如用来建戏院?

  在吴世恩的牵头组织下,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三年(公元1894-1897年)间,由彩文、梨园、琼顺、福堂等几个大戏班琼剧班主及其他豪绅共同出资建设。受限于当时的建筑水平,这家剧院只能全部使用竹子搭建,后人又称为“竹子世界”。建成后,由各个出资者承包出售门票,吸引了不少海口城区居民和达官贵人的光顾。

  遗憾的是,建成仅4年多,因为一场突来的台风,海口市第一家营利性演出场所“永乐戏院”便结束了它短暂的“从艺生涯”。倒是因其得名的“永乐街”(现海口市解放东路),名字一直沿袭使用了多年。

  琼剧与粤剧“背靠背”唱戏

  而在这片旧址上,从戏院到影院的演变,还有一段悠断悠续,并未留白的“小插曲”。

  1952年,曾有商人在此旧址上建了一间“集新戏院”,以演琼剧为主,同时在这间戏院的旁边,隔着薄薄的木板,建了一间以演粤剧为主的戏院。恍惚之间,戏台之下,琼剧粤剧不绝于耳,穿越了多年。

  今年70岁的“老海口”钱汉堂,曾是集新戏院的“小演员”。1954年3月,不到12岁的钱汉堂和两个小伙伴一起去集新剧团面试琼剧武打演员。主考官海南戏曲改革会副会长林松轩、集新剧团团长王文提问:“你们为什么要来当演员?”其他两个小伙伴都低头不语,这时钱汉堂大声地回答:“为人民服务!”结果,只有他被顺利录取了。

  当时,钱汉堂参加出演的琼剧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经过三个月的试用期之后,他每演出一晚就获得1.2元的报酬。要知道,当时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仅22元,伙食费只需7元。据钱汉堂讲述,在这个戏院里,和同一时期的其他戏院一样,出售三种门票:对号票(一等票)、超等票(二等票)、普通票(站票),儿童票另售约1毛钱。“当时身高超过1.2米就要收钱,很多小孩进门时都曲着腿,混进去的。”钱汉堂笑着回忆。

  在集新剧院这边,咿咿哦哦地唱响琼剧,一板之隔的另一边,则奏响粤曲,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因为种种原因,1954年底,集新剧院及粤剧院一并拆除。至此,到解放东路“听戏”,成为了“老海口”们尘封的回忆。

现在的解放东路

  老照片上的和平影院

  余音未绝。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洗礼,1954年底,在永乐戏院的旧址上,和平影院拔地而起。

  据《海口市志》记载,1954年底,海口市政府拨给一部分资金,以公私合营方式,在解放东路兴建和平电影院,建筑面积为4800平方米,占地面积3614平方米,座位1600个。

  在海口市城建局档案馆收藏的老照片中,不同时期的和平影院,面貌随着时代变迁。摄于1972年炎夏的那张最有时代烙印:照片上,一名车夫头顶草帽,身着短袖从和平影院门前骑过。影院像一本舒展开的书籍,外墙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条纹,总共三层,透过三两株椰子树的绿叶,依稀可看到“和平影院”四个大字。

  摄于1979年11月的和平影院,对比1972年的照片,其外观变化不大。此时的影院,主体建筑由四根团圆柱撑起,原来将影院包围起来的低矮的栅栏已拆除,影院门前是两大整齐的花圃,并在一楼入口处修建了时兴的环形楼梯。或是刚看完一场电影,清一色身着的确良、头戴草帽的市民,三三两两走出影院。有的则踏上自行车,或是准备回家吃上一碗热饭,这一刹那,被摄影师抓拍。

  时间转到1990年8月,仅从衣着上,就看得出时代车轮在加速。年轻的姑娘们穿着蓝衬衫、白长裙,撑着一把小花伞从影院经过。“和平影城”四个大字高挂在三楼的外墙上,二楼是落地玻璃设置的“玛斯酒吧”,一楼大门口则有小黑板张贴着热映电影的大字报。据《海口市志》记载,1988年,和平影院进行装修,安置中央空调,改装后除了放映电影外还有歌舞厅、咖啡厅、电视录像放映厅和茶座等,形成具备多功能的影城。电影厅设有座位800个,高档影视座位100多个。

  1999年5月所摄的照片上,影院前彩色的电影海报《下辈子还做母子》赚足眼球,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也拉出红色宣传大横条……

  “老海口” 的戏院欢乐时光

  在电影院线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今,这座没有3D电影放映,没有新鲜出炉的爆米花售卖,仅用于“学生电影教育基地”的影院,似乎已成为“没落的贵族”。然而,曾几何时,这里也曾承载着“老海口”们几多旧时的欢乐时光:或是在某个有风的黄昏,悠悠地骑着自行车,与情人一起来看一场《冰山上的来客》;或是在发工钱的当日,迫不及待地一路小跑,将七分钱紧紧地捏在手心里,对着售票员底气十足地说一声:“买张晚上七点的票!”

  在影院附近的一条叫人和坊的小巷子里,一群六七十岁的“老海口”正喝着老爸茶晒太阳。老街坊罗老伯今年72岁,回忆起五六十年代的观看“胶片”的日子,露出一口豁牙唱起了“翻过千层岭,爬过万道坡,谁见过水晶般的冰山哎……”发现记者没听懂,罗老伯挥了挥手说,“这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男主角和女特务的对唱曲目,哎,你们年轻人不懂了。”罗老伯说,那个时代,晚上的和平影院非常热闹。连定安、琼山的影迷都骑着自行车赶来看电影,若是来晚了,前面的广场根本没地方停车。《上甘岭》、《董存瑞》、《南征北战》等影片,看着实在“太过瘾了”,“一发工钱我就想去,我记得是7分钱看一场!”和平影院就这样从历史中,亦步亦趋地向我们走来。在“老海口”们的心中,影院未曾远离。

老电影上甘岭

[上一页] [1] [2]

精彩推荐更多>>

   

发表评论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