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策划、指导,澄迈县老城镇国社村牵头自发互助创立的“姜唐佐兴教助学奖金”,首次颁发给本年度中高考入学的21名新生。
史料记载:宋元符二年(1099)闰九月,琼州学子姜唐佐前往儋州,从学东坡,至次年三月。苏东坡认为,姜唐佐努力向学,成绩出色,已达到中举、登第水准,十分自信地为姜唐佐题扇赠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崇宁元年(1102)姜唐佐在广州乡试成功,成为海南史上第一位举人,被举至京师。他赶赴中原,于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东部)拜谒师叔苏辙,苏辙为他补足东坡诗作,续写“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认为姜唐佐一定不会辜负信任:“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海南苏学研究专家经多年田野调查、现场读碑,查阅全国多省区姜氏族谱,于2021年11月19日第三届苏学研究高端论坛上发布《苏东坡门人姜唐佐遗踪考论》的研究成果,解答姜唐佐中举之后为何销声匿迹的历史疑案,论证姜唐佐于崇宁二年(1103)三月登第为“赐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后归籍湖南,子嗣三人,皆有功业。
海南省澄迈县大丰镇封平约亭内碑文记载,国社村有“进士姜元熹、赐进士唐佐”。此处另有碑石刻有《封平合都宾兴序》,记载本地“封平合都”的优良传统:“邑宾兴一事,我都之人踊跃捐资。”“父老咸相谓曰:此事实属美举,为第一远大之谋。上行之而下宜效焉,可也。都之人无不快意从风舍捐,或以祖名,或以父名,或以己名、兄弟子姓不一而足。” 石碑为嘉庆十五年(1810)刻立,不仅解释了为何后世族人以宋代姜唐佐名义捐款,而且记述了凡有文武官衔者,其后人代为捐资的兴教之风。
2024年1月,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姜唐佐研究专委会成立。这个以澄迈县老城镇国社村村民为主体的社会组织,研究姜唐佐奋发向学、勇破天荒的史料进程中,提出仿效先祖、捐资助学的建议。凡姜氏后裔,既可以自己或子孙名义,也可以其有一定职位、级别、功业的前辈先祖名义,捐资兴教。同时组成村民自治的互助性组织,创立“姜唐佐兴教助学奖金”,为当年中考、高考优秀学子,提供一定数额的奖学金。学子完成学业,收入稳定,则应及时回报父老乡亲。
半年多来,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副理事长陈静远等,与姜唐佐伯父姜元熹26世后裔、国社村86岁高龄的姜维民老先生,姜唐佐研究专委会会长姜深等,率先每人捐出8168元,形成捐资首创团队。约百名姜氏族人和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纷纷捐款,再现“宾兴一事,我都之人踊跃捐资”的盛况。
“2024首届姜唐佐兴教助学奖金颁发大会”,共有21位同学获奖,奖金总额5.99万元。考取海南大学生物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姜宗政,代表获奖同学发言。他表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定会继承祖辈兴教助学的优良传统,出色完成学业,报答乡梓,报效社会。
海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澄迈籍老领导王扬俊出席会议,并致辞。他指出:苏东坡在澄迈的历史文化遗存,不仅具有旅游文化的重要产业价值,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文教振兴的宝贵资源。苏东坡和姜唐佐师生二人在澄迈的历史文化故事,内容丰厚,意义深远,特别是在青少年研学旅游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在会上表示:我们研究东坡文化,涵养新时代青少年的家国情怀是重要的题中应有之义。东坡门人姜唐佐为我们树立了尊敬师长、刻苦向学、顽强不息、勇破天荒的鲜活样板,这是新时代青少年的楷模。效仿和传承姜氏先祖荐举贤能的宾兴之法,以公众互助、自愿捐赠、兴教助学的奖金形式,形成新时代乡民自治、培养人才的好风气,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一代一代的勤奋学子,成长为“风流稷下”的国家栋梁,才能真正无愧于“古诸姜”的期望与寄托,才能真正展示东坡先生的眼力长远。
颁奖大会之前,全体获奖同学与家长一起,专程前往老城镇国社村“东坡唐佐纪念园”参观,并在村口东坡唐佐铜像前合影留念。
颁奖活动现场,不少家长和学生主动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姜唐佐兴教助学奖金”活动。此次活动由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策划指导,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姜唐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五色共享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