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记者李梦瑶

  一张二维码,汇聚经营主体各类信息。消费者只需拿起手机扫码,即可看到这家店铺的信用加分、信用扣分、诚信经营承诺、消费投诉信息和行政处罚信息,实现明明白白消费。

  如此一幕,如今在海南正成为日常。

  开启“云上监管”,缺斤短两可“追评”,欺诈行为零容忍……几年来,我省围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全方位、多举措提高消费环境安全度、经营者诚信度和消费者满意度,正持续推动消费环境提质升级。

  培育6.8万家放心消费承诺单位

  “放心消费单位”,细心观察会发现,在我省不少购物场所门口,张贴着如此标志。

  事实上,要获得如此称号并不容易——

  经营主体须在海南依法取得经营资质,经营满一年以上,有固定经营场所,一年内没有受到行政处罚、未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未被列入严重失信名单,并作出“放心消费·诚信经营”承诺后,方可成为“放心消费承诺单位”。

  “承诺观察期满6个月后,我们会通过大数据信息、线下监管情况等数据信息,对企业履行承诺、诚信守法经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严格履行承诺、信用状况良好、服务质量优质的经营主体,监管部门将根据经营主体承诺条款,授予三至五星级“放心消费单位”称号。

  换句话说,“放心消费单位”称号就像是经营主体的一张“信用名片”。

  参与创建“放心消费承诺单位”的经营主体将被赋予信用“一户一码”,投诉举报、行政处罚、经营异常、严重违法失信等信息归集到经营主体二维码实时动态管理。对违法失信的“放心消费承诺单位”,将予以摘星降级、“红黄牌”警示。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了解商家信息,择优选择。

  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放心消费承诺单位6.8万家、放心消费商圈23个,“放心消费在海南”品牌影响力和社会公众参与度不断提升。

  严查重罚整治消费欺诈行为

  1月19日,吴某某在三亚市第一农贸市场向一名消费者销售樱桃的过程中,使用作弊秤具进行称重,第一次称重显示为3斤,再次使用该秤具称量显示重量为2斤。

  接到投诉后,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立即展开联合调查。经查发现,当事人采取作弊手段称量商品造成短斤缺两。随后,执法部门依法对当事人作出警告,罚款3万元。

  严查,重罚。这是海南对消费欺诈行为一以贯之的态度。

  几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反消费欺诈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消费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出台《海鲜市场消费欺诈行为常态化监管机制》,推行“红黄牌警告”、“一户一码”信用监管、使用物联网电子秤、在重点场所安装视频监控接入市场监管平台等做法,持续构建长效严管机制。

  来自省市场监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省先后组织开展旅游消费市场专项整治、海鲜市场缺斤短两等专项整治行动,查处消费欺诈类案件189宗,罚没793.2万元,曝光典型案例39个,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2023年,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社会公众诉求48.44万件,办结率99.25%,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902.7万元,消费者满意度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海南推行在线解决消费纠纷(ODR)制度,引导中免集团、海南航空等411家符合条件的企业成为12315平台在线消费纠纷解决单位,已解决消费纠纷2.44万件,在线解决消费纠纷金额30.86万元;在全省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消费维权绿色通道563个,减少投诉流转环节,快速有效化解消费纠纷。

  原标题:

  我省持续推动消费环境提质升级,建立消费维权服务站、消费维权绿色通道563个

  让诚信成为诚信者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