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1人次!5月2日,海南省博物馆迎来“五一”假期里的客流高峰,其中大部分观众冲着“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而来。博物馆里,东坡1号、2号展厅的人流络绎不绝,《题王诜诗词帖》页等珍贵文物的展柜被观展的人群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这股强劲的“东坡文化风”在海南吹了三个多月,每逢节假日、重要文物“上新”,苏轼主题文物展总会引来更多的全国各地的观众。苏轼流传不朽的艺术佳作、文学经典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海南举办此次大展,让文物“活”了起来,让东坡文化、宋韵风雅“火”了起来,惠及大众的精神与心灵世界。

  苏轼的世界之广,学界称之为“苏海”。曾经有人这样比喻,如果苏轼是海,那他生活的北宋、滋养过他的家庭就是大陆,给予“苏海”坚定的支撑。在海南省博物馆,人们可以畅游“苏海”,也可以触摸这片大陆。

  设在展馆之外的东坡古风集市,极易引起观展者的注意。这里展示了宋代集市的场景,融合了宋代文人“四雅”、蹴鞠、投壶等风靡了千年的雅俗趣事。

  “嘿,我又进球了!”5月2日,在东坡古风集市里,8岁的宋飞鸿蹴鞠玩得不亦乐乎。由于他的父亲宋伟是一位“坡迷”,宋飞鸿已经跟着父亲来看了好几次苏轼主题文物展。

  “虽然孩子还小,并不一定能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但他很喜欢蹴鞠和投壶,每次过来都要玩两把。”宋伟告诉记者,他把这个展览看作一个大课堂,常来常新,不仅满足了自己品读东坡的“私念”,也能让孩子浸润在宋韵文化的世界里。

  走进展厅,宋飞鸿看见展柜里放着几个类似彩色乒乓球的文物,他向父亲询问:“这是什么东西?”宋伟看了一眼文物铭牌,回答道,“这是捶丸,古代的一种球,就像今天的高尔夫球。说不定苏东坡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玩过这种球。”宋飞鸿粲然一笑。

  在文物里,看到苏东坡的童年,此时,跨越千年的两个时代,仿佛有了一种相通的气息。“这大概就是这次展览的意义之一吧,让我们能更真实地触摸到苏轼的另一种穿越时空的相伴。”

  漫步博物馆,不难发现,像宋伟父子俩这样的亲子组合在观展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很高。有的家长抱着孩子,逐字逐句地诵读文物上的诗词;有的家长在展柜前弯下腰,化身讲解员,生动地向孩子讲述东坡的故事;还有的家长和孩子一起背诵东坡诗词……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头戴斗笠,脚穿木屐,双手撩起衣摆……在东坡2号展厅,数张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绘制的《东坡笠屐图》,让不少“只读其文,未见其人”的观众对苏轼有了直观印象。

  泛黄的纸张,润染的笔墨,苏轼被流放儋州时的形象跃然纸上,尽管艰苦,他仍泰然处之。在一幅张大千仿唐寅《东坡笠屐图》轴的展柜前,一位身着宋制汉服的姑娘正在和画里的东坡自拍。为了来看展,这位名叫石婷羽的女孩特地打扮成宋代女子的模样,她说:“我这是沉浸式观展,体验一把宋朝人的美学,和苏东坡来一次‘邂逅’。”

  这次展览对于像石婷羽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同样具有超强吸引力。展厅里,背着双肩包的大学生、拿着相机的“潮人”、穿着各式各样古代服装的“小姐姐”……他们都在这里寻找东坡的智慧。

  “我是一位上班族,平时生活工作压力大,碰上像苏东坡这样有趣、不装的灵魂是很幸运的事,我觉得他就像我们年轻人的异代知己。”“95后”的观展者陈祺告诉记者,她一直在学苏东坡的自愈能力,这让她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有“弹性”,“就是有更强的包容性”。

  “苏海”之阔,值得挖掘、深读的太多。经过几个月的“朝夕相处”,东坡已经成为海南群众的“呼吸”,是大家日常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展览虽有止期,但遇见东坡可以一直继续。

  (本报海口5月2日讯)

  ■ 本报记者 刘晓惠

  原标题:苏轼主题文物展在琼刮起“东坡文化风” 泛舟“苏海”品读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