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作人员向人工繁育的红九棘鲈鱼苗投喂饵料。本报记者 王程龙 摄

  ■ 本报记者 黄媛艳

  通体透明偏红,游动时身姿轻盈……6月3日,三亚市渔港经济区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实验养殖池内,一群群小鱼儿格外吸睛。

  这些鱼儿不仅可爱,身价也不菲。商品鱼市场售价每斤350元,鱼卵每公斤可卖12万元,它们是海鲜市场的“新贵”——红九棘鲈。之所以价格贵,主要是红九棘鲈苗种稀缺,成鱼均来自野生捕捞,养殖商品鱼仍未见上市。

  能不能把价格打下来,让名贵海鲜也能“游”向寻常百姓的餐桌?海南省院士创新平台“石斑鱼种质资源收集与高效繁育技术研究”之红九棘鲈(红瓜子斑)苗种人工繁育项目率先做出尝试。这个项目是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院士工作站的成果之一。

  2023年6月,陈松林院士工作站落户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渔港经济区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这也是三亚首个落户国有企业的院士工作站。为满足院士团队的育种研究需要和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该产业园建设了室内工厂化和室外土塘两套养殖系统,包括国际引种隔离中心、亲鱼车间、育苗车间、活体饵料车间、贝类养殖车间、7500平方米研发中心等。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将在产业园内进行中试。

  “院士创新平台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主持、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参加,院士工作站项目有专门课题经费支持,产业园二楼的实验室也方便院士团队随时开展分子检测等试验和研究。”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泽民透露,该项目今年4月顺利通过验收,经过一年的人工培育,实现了红九棘鲈的人工繁殖,共繁育红九棘鲈鱼苗20万尾。

  红九棘鲈的人工繁育技术实现突破,不仅可以为市场稳定供给苗种,也可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增加一个高质、高值、高端的新品种,对于我省掘金“蓝色粮仓”具有重要意义。

  “水产养殖业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产业。”陈松林表示,依托院士工作站,团队将积极争取各类科技项目,联合海南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攻关,采取南北联动、陆海统筹的方针,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着力选取一些具有潜力且市场价格好、百姓喜欢的名优海水鱼类进行重点科研攻关,为深远海养殖提供良种支撑,为海南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得益于院士工作站蓄力攻关,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快速转化为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这一点,三亚市渔港经济区水产苗种南繁生态产业园初尝甜头。

  “整个产业园占地158.4亩,养殖总水体6万余立方米,我们计划全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亿元,这离不开品质好、附加值高、适宜深远海养殖的优良品种的选育。下一步,产业园将加大与院士团队的合作,深入研究红九棘鲈苗种的生长和抗病机理,为规模化人工养殖奠定基础。”白泽民说。

  如今,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胸怀“国之大者”,在琼岛追逐光和热、贡献才与智。

  “科技城始终把教育和人才作为支撑园区高水平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底座,目前已建设8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厚植人才集聚发展优势,力促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园区打造成种源科技创新策源地、新质生产力重要实践地、种业对外开放合作高地。”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有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三亚6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