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林开雄)一份执着,一份坚守。20多年来,他坚守在偏远山村,将青春洒向基层大地,满腔热情守护着全村人民的健康,是边远山区的健康“守门人”——他便是梅东村卫生室全科副主任医师蔡优。

  41岁的蔡优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村里的120”,谁家有个急病,一通电话,他就背着医疗箱赶来。

  “群众有需要,我就马上到”

  傍晚,蔡优带着检测仪器和药品,沿着村路前往村民家中随访。梅东村村民孙阿婆今年80多岁,前不久一次意外导致她右前臂骨裂。蔡优给孙阿婆提供了治疗方案,并时常上门为老人送医送药,一段时间下来,孙阿婆的身体恢复地越来越好。

  “他关心村民,不论是白天还是三更半夜什么时候生病了,一通电话,他随叫随到。”孙阿婆说,蔡医生心肠好,体恤老人年迈、行动不便,经常把吊针等药水带到村民家中,送医送药到家。

  今年2月份,蔡优从死神手中成功抢救回一名69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蔡医生,我头晕、胸闷差不多一个小时了都没见好转。”当天,根据患者自述病史、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检查后,蔡优根据经验判断:是心梗导致的室颤(恶性心律失常)!他当即给患者咀服下了一包治疗心梗的药,同时,联系车辆将人送到市级医院救治,在等待急救车的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晕厥、抽搐、休克等症状。

  心肺复苏、除颤、抗休克 ......经蔡优一系列抢救动作后,患者病情有所好转,随后送往市级医院救治,等患者脱离了危险出了院,蔡优又带上医药箱前往患者家中复诊,患者家属紧紧抓着蔡优的手:“蔡医生,幸亏有你,要不然人早没了。”

  “不是亲人,胜是亲人。”这是不少村民对蔡优的评价。

  从医23年,蔡优接诊病人少说也有万人次,出诊千余次。村里谁是慢性病患者,谁得了重症,蔡优心里装着一本厚厚的健康手册。

  “把守护村民们的健康当做一生的事业。”蔡优这样说,也这样做。

  “长大了一定要做医生,与疾病做斗争”

  年少时的蔡优体弱多病,三天一感冒,五天一发烧,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年代,父母经常背着他徒步几公里到县城看病。这件事深深印在蔡优的记忆深处。在饱受疾病的折磨后,学医的种子便在蔡优心中逐渐萌芽:“长大了一定要做医生,与疾病做斗争。”

  2000年毕业后,学成归来的蔡优,为了改善村里的医疗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村里成为一名乡村医生。

  “医疗条件特别差,什么设备都没有,只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蔡优回忆起初到梅东村卫生室时的情景说到,困难远不于此,在当时,村民们“小病拖,大病挨”的现象十分普遍。

  作为乡村医生,面对的病情多样而复杂,所以这就要求蔡优什么技术都要掌握。为此,他除了认真学习常用的医疗、卫生防疫知识外,还常关注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疾病及流行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和处置方法。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蔡优的医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村民认可。村民们也明白了生病就要及时看医生。

  “乡村医生工作不难,但有点繁琐,需要很有耐心。比如有些村民患高血压,必须按时吃药,但有人就是不按时吃药,还有人觉得自己没有明显症状了,就偷偷把药停了,结果半夜不舒服又得打电话给我。”蔡优说,如果耐心不够,不仅自己生气,而且会与村民闹得不愉快。从医23年,他还没有与一位村民红过脸。

  “把治病救人的事业继续做下去”

  “这么没日没夜地干,图的是什么?”曾经有人这样问他。蔡优的回答很简单:“就凭做医生的良心。”

  远离城市,常年守在偏远乡村,蔡优有时也难掩内心的茫然与落寞。可每当看到村民就诊时痛苦无助的神情,他总不忘给自己加油鼓劲:“村民们更需要医生,我必须得留下来。”

  春去秋来,随着村里修了沥青路,诊疗设备越来越多,药柜里的药品种类越来越齐全,每位村民都能享受到医保看病......时间悄然过去了二十余年,蔡优也亲眼见证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些年,蔡优在卫生室里坐诊,村民家里出诊,看似日日相同,却能从村民对他热情的态度,看到他背后的奉献和付出。

  问到什么时候退休,蔡优这样作答:“只要还有一口气在,背上药箱绝不放弃,我要把治病救人的事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