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昌文的变迁——一个文明生态村的故事

来源:天涯社区 2013-12-05 11:07:18

  建设文明生态村是我省的一项创举,几年来创建活动的蓬勃发展,产生了令人瞩目的综合效益:生态环境变美了,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的思想观念改变了……广大干部群众由衷地赞誉文明生态村建设是“干部有政绩,群众得实惠,是自土改和大包干以来最受农民欢迎的事”。昌文文明生态村的创建经过和成果就是一个实例——

  昌文的变迁——一个文明生态村的故事

  昌文是个仅有21户102口人的小村庄。在2001年以前,这里只是原琼山市(现海口市琼山区)三门坡镇一个鲜为人知的自然村。然而,自从2002年村里开始文明生态村创建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采访前,当记者决定选择以昌文为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的剖析“标本”时,海口市文明办的同志不假思索地说:“你们找昌文找对了。”

  于是,早春二月,冒着绵绵细雨,记者来到位于海榆东线48公里处右拐再进约3公里的昌文村,展现在眼前的是整洁的村居、林立的槟榔、葱绿的稻田,好一幅充满田园风光的动人画卷。

  缘起:从建沼气池到建文明生态村

  走进昌文,犹如走进了一座花园。

  整个村子坐落在一面斜坡上,面南顺坡而下地建筑,两旁是笔直林立的槟榔林,村前则是一片宽阔的绿油油的水田。村中房子被四纵三横的水泥村道整齐分割,房前屋后、道路两旁,都种着修剪整齐的花草树木,整洁干净。眼前景象让人无法相信这里以前是怎样一个“脏乱差”。

  昌文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说起来还有点偶然。这要从建沼气池开始说起。

  2001年底的一天,昌文村的老生产队长洪发华与承包村里土地种杨桃的一位省里农业部门的退休干部聊天时,得知政府正在号召在农村实行“一池三改”,即建沼气池,改水改厕、改猪舍、改灶台的事情。洪发华想,这是件好事,又有政府资金支持,何乐而不为。经村民们商量,大家都热情高涨。于是,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当时仅18户人家72口人的昌文村,家家投劳,仅用一个多月,全村都建起了沼气池。

  昌文村建沼气池的成功经验,自然引来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但问题也随之出现。

  此时的昌文,是一个人无厕、牛无栏、猪无圈、鸡无舍,人畜粪便到处堆放,村道坎坷泥泞,村巷污水横流的典型“脏乱差”村。这里土质又是红土,遇到下雨天,车子陷入胶滑的红泥,必须靠村里群众帮忙,费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推出去。“以后每人发50元请我们也不来了。”一次,一位从附近东营镇来参观的干部临走时,扔下这句气话。

  后来,昌文村民小组长洪存说,当时大家被这句话深深地剌痛。是的,沼气池是建起来了,但村庄的“脏乱差”也到了该改一改的时候了。这时候,搞文明生态村的念头在大家的脑瓜里冒了出来。但昌文人谁也说不清这传说中的文明生态村是什么样、该怎么搞。

  “只要你们想创建文明生态村,我可以带你们去参观。”时任三门坡镇委书记的邢增耀得知后表示。昌文村建沼气池的时候,还是镇长的他就亲自指导,他从昌文人建沼气池的冲天干劲中,看到了一股火一般的热情和团结协作共进的精神。2002年的正月小年还没过,他就下到昌文村开起了动员会。

  说干就干,动员会一开完,昌文人就迫不及待地骑着十几辆摩托车,跟着镇党委的老“海马”车,不顾雨后土路泥泞,在邢增耀的带领下,一路浩荡地到附近的文昌市东路镇坑尾文明生态村参观。今天昌文人说起当时的情景,仍津津乐道。

  坑尾村一行,令昌文人眼界大开,也增强了他们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信心。回村后的第二天,村民们就开始行动了起来。昌文村开始从建设沼气村向创建文明生态村延伸。

  创建:自己家园自己建

  “回想当时(建文明生态村)情景,那样的干劲现在都难以想象。”

  当记者遇到一位坐在屋前捡韭菜的村中媳妇时,她说。创建过程充满艰辛,一些昌文村民甚至表示,想到文明生态村最后能建起来,至今都觉得做梦一样。

  2002年春节过后不久,昌文人就开始动手建设自己的家园。进行简单的规划后,他们先从修路开始。

  修路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投入的问题。虽然镇里有投入,但只是“政府支持一点”,首批拨下来的两、三万元经费仅够买水泥、沙石等工料。而且,精明的镇委书记早把哪段路需要多少工料,费用多少,算得一清二楚,并且是修好一段才给一段的钱,花多了只能村里自己填,工钱就更不要提了,只有靠村民自己投工投劳。

  几万块钱能不能修路?开始村里人心里也在犯嘀咕。村民小组长洪存说,开始时听府城里的朋友说修同样长的路至少需要十几万元,心里不禁要打退堂鼓。他们几位村干部担心,路修不好,到时还劳民伤财。

  但权衡再三,他们坚持下来了:自己动手,自己家园自己建,资金缺了大家自己补上。

  为此,身为党员、村干部的洪存不仅完全放下手上的生意,还将自家搞运输的“小四轮”无偿贡献出来为村里拉材料,一连八个月全力以赴抓创建,为全村带了个好头。

  为了节约资金,他们先从别处工场租借来施工机器设备,自己亲自操作,将路面推出平整好,这样能节省不少钱。但接下来铺路面,问题又来了:村里几乎没有人懂水泥砌工技术,这路不知如何下手铺。好在村里一位原海建公司工人洪发政懂些技术,经他教授,大家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由于村小劳力少,铺路忙时村里妇女孩子齐上阵,大家边学边干边改进,最后,村里男女老少都成了水泥砌工的能手。

  在村里采访,行走村巷中,村里青年洪书明忽然指着路面问记者,“你看得出这路面有什么不同么?”他颇为得意地说,路面前后两段是先后铺的,水平明显不同,这是大家边干边提高的结果。一旁围拢的村民也纷纷讲述,为了提高质量,修路时大家想了不少点子。

  众人拾柴火焰高。昌文人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热情和速度,让看到的人都吃惊。现已调到琼山区农林局任局长的邢增耀回忆说,当时昌文的创建活动基本不需要镇干部去督促,往往几天不去,进展却快得出人意料。

  让邢增耀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天凌晨5时,他就下到昌文村,只见部分村民还在赶着修建环村水泥路。那几天恰逢刮风下雨,为了赶进度,村民们通宵达旦轮番上阵,他们铺好一段路面,就用席子盖上防雨水冲刷,硬是按时完成了工程。

  修好路,再种树。“昌文村要做到红土不露天。”看到昌文村建好了村路巷道庭前院后的水泥地面后,邢增耀进一步要求村民们对裸露的土地进行绿化。但具体怎么干,邢增耀不说。他只是用镇政府的中巴车把村民带到海口美兰机场、市区的万绿园等地参观,回来后让大家自己想着学着做。

  第二天,洪存就和一名村民骑着摩托车到附近的新坡镇买回一些草皮、花木回来种,整治庭前院后的环境。尝试成功,村里再用大车拉回大批草皮、花木,打扮家家户户,再配上镇里一些单位捐赠的石桌石凳等物,一个个富有创意的休闲小景点被创造出来。

  对于昌文村的巨变,邢增耀说连他也出乎意料。他说,昌文人接受新事物比较快,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对看准的事情舍得投入。此外,关键一点是村民有着团结奋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而且,村里还有一班像洪存一样能舍小家顾大家,带领群众改造家园的村干部。

  邢增耀坦言,没有像洪存这样的干部和村民,昌文的文明生态村搞不起来,搞了也巩固不下来。正是看准这一点,他和镇领导班子才有信心引导昌文建成三门坡第一批文明生态村。

  有趣的是,采访时记者注意到,聊起文明生态村,聊起邢增耀,许多昌文村民也不约而同地说,没有邢书记,我们的文明生态村也搞不起来。亲密之情溢于言表。

  变化:从生态环境到思想观念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昌文漂亮起来了:路不坑洼了,文化室建起来了,卫星电视开通了,宣传栏也立起来了,村子路灯亮起来了……昌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微爆料

新浪海南城市

掌握海南城市时政资讯,关注海南城市建设发展,打造海...

|爆料

最新播报

城市资讯榜

  1. 1琼海城管队员当街动粗 对精神病人大打出手
  2. 2文昌大力推进冬季瓜菜产销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3. 3海口拟将情商课搬进课堂 专家:不能光靠上课
  4. 4三亚破获跨省贩卖毒品案 缴获89瓶神仙水
  5. 5琼山实施“商标富农”为农民扩销路
  6. 6海口出席ICCA 在国际会展界“露面”机会大增
  7. 7海南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量精简5.7%
  8. 8海南大学9000本科生迎英语教学改革
  9. 9海南控股债券发行 西环高铁再获20亿支持
  10. 10海南46%贫困人口在西部 将投311亿扶贫

专题更多>>

盘点中国奇葩建筑

“八一八”中国的奇葩建筑,当我们追求奇异时我们在追求什么?[详情]

城市名片

旅游名片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