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倩的家在距学校9公里的小镇,这里是海南著名渔港,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以海为生。小倩的父亲许师傅当然也不例外,当记者与他取得联系时,他刚刚完成修补渔船的水下电焊作业上岸,时间已是晚上九点。

  “女儿上小学的时候,一直是班干部,但是到了初一,就性情大变,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谈话一开始,许师傅就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在这位父亲的眼里,女儿是一个十分内向的孩子:从小就不爱说话,没人会想到她会殴打别人。

  如今,许师傅家中包括小倩在内已有三个孩子,为了养活这三个孩子,他在潭门镇做点小生意,还利用自己水下电焊的技能,为渔港里停靠的渔船修补船身。“什么赚钱干什么。”

  为了照顾生意,许师傅每天伴着海边升起的太阳起身,到星辰满天时收工休息,最早也要忙碌到晚上八九点钟。

  “三个孩子我不可能一个个都接送,顾不过来。小倩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把她送到了隔壁镇,让我姐姐看着她上学。”许师傅说,自己因为生意较忙,无法每天都去看望女儿,为了方便和女儿联系,他为女儿配了手机。

  “这孩子不喜欢说话,有什么事情喜欢窝在心里。”老许说,那个因翻白眼被打的女孩曾经在小学时欺负过自己女儿,小倩一直耿耿于怀。上了初一,女儿与社会上无业青年混在一起,让她觉得有了“靠山”。

  “就是那些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把我女儿带坏了!”老许狠狠地说出这句话,这句话中带着无比的肯定。

  但随后,这位汉子表现出极大的无奈:“我无数次跟她说,千万不要和那些人接触,可如今她在我面前一个样,听话、懂事,但出了家门又是一个样。”

  “那你平时去学校问过女儿的学习和生活吗?”

  “不是和你说过吗?我平时比较忙,有时候可能照顾不过来,但是她还是比较听话的,我让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她变坏,都是因为那群社会上的人。”老许强调着。

  老师无奈| “暴力视频像病毒一样影响学生”

  事件发生后的5月21日上午,琼海市教育局就此视频事件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七大措施重拳专项治理校园暴力,从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避免校园欺凌。

  事发中学结合琼海市教育局反馈的七条措施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出台具体整改方案并开展全面整改工作。

  记者也从海南省教育厅了解到,五月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就转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在全省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并对整治情况进行抽查。一个月后,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又转发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建立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月报制度的通知》,规定我省各市(县、区)、省属中等职业学校和厅直属中学及有关高校附属中学,要建立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月报制度,并每月填写《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月报表》,并报送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事件发生后不久,一到课间,该中学初一年级组组长庞老师就和几名男老师戴着红袖章四处巡逻,一旦出现有欺凌问题的苗头,就迅速干预,并及时向校长报告。但他也认为,这种“纯粹盯人、看人的笨办法,终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李校长说,事件发生后,他和老师们也曾思考过原因,包括:该中学作为一所农村中学,生源不如城里的中学;部分学生家长为当地的农民,对于孩子升学的要求不高,一些家长对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

  但老师们经过讨论,认为似乎还有一个绕不去的因素——智能手机。

  庞老师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该中学的老师们就感到一种变化:从那时起,学生不好管了。“从那时起,学生陆续用上了智能手机。”

  “最初,一些学生上课玩手机,老师会没收。庞老师说,最初他只是以为一些学生会用手机查询作业答案,但他查看过几名学生的手机后,大吃一惊:手机上的App多是充斥着暴力的网络游戏、网页浏览的是色情暴力的小说,甚至是赤裸裸的色情、暴力图片、视频……

  在老师看来,通过智能手机传播的暴力、色情视频,对这些孩子们影响很大。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没有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这种暴力视频一旦上传至网络,暴力就像病毒一样在学生群体中扩散,导致众多学生模仿。”李校长摇着头说。

  “只能说,我们的老师还没有转型,在面对信息化时代孩子们获取信息的多渠道形势下,我们的老师还停留在靠说教、管控来管理学生的方式上,这种教育方式已经很难奏效。”李校长说:“我们还没有掌握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该如何与孩子们沟通。”

  该校的詹老师还记得在一次家长会上,针对几名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被没收的情况,詹老师询问在座的学生家长:“我们都观察到许多孩子在课间低着头玩手机。但家长请想一想,你们给孩子打过几个电话关心一下他们学习生活?”

  这一问,让大部分家长都低下了头,教室里一片安静。

  (本报嘉积7月4日电)

  专家访谈

  学校家庭莫忽视价值观教育

  “那些网络视频中的孩子为何变得如此暴力?抛开法律监管方面的因素,我认为,还是孩子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出了问题,让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失去了对事情的判断。”针对频发的校园暴力行为,一直关注着未成年人成长的海南大学退休教授章汝先说道。

  章汝先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暴力、色情信息混杂其中,但孩子缺乏判断能力,价值观很容易被这些不良信息左右。”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如果此时学校的德育教育出现真空,父母的关爱再出现空缺,孩子很容易将自己封闭起来,把从手机中获得的信息,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标准。

  而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俞宁教授眼里,校园暴力发生的施暴群体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占了很大比例,这与他们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关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类未成年人群体少了家庭父母的正确价值观引导,如果再接触到一些不良信息渠道,很容易造成价值观变化,走上歧途。

  观点集萃

  莫让戾气漫校园

  校园欺凌,既是法治问题,也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而防止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不让戾气漫校园,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

  首先需要法律和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与提升。不能让校园欺凌的惩戒仅停留在批评与写检查阶段,建立校园欺凌的预防、处理制度及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将涉嫌违法犯罪的送交公安部门都十分必要。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真正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让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缺位。在青少年人生观与世界观建立的宝贵时期,真正关心他们的需求,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和亲情的抚慰。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应当真正关心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正视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在校园中营造平等、友善的文化氛围。

  铲除校园欺凌的土壤,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不能让戾气弥漫校园。

  (转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2日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