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偏低,上升空间有限,全科医生培训招收陷入困境
如何破解全科医生“叫好不叫座”
我省推出十二个方面新举措完善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
海南日报记者符王润 实习生唐小璇 文敏
无论是对医生还是病人来说,全科医生都是一个有些陌生的角色。
11月2日,海口市旧州镇中心卫生院的全科医生黄壮锦早早来到诊室,等待他的是排着队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都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和感冒发烧的孩子。与专科医生知识结构的窄而精不同,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大而全,黄壮锦需要对形形色色的疾病作出精准的识别,把这些患者分流。哪些人的病他来处理,哪些人的病需要去找专科医生,除此之外,他的工作还包括对居民进行健康宣教等工作,尽可能将疾病控制在未发前。
用全科医生自己的话说,他们不仅关注疾病,更关注人本身。
他们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这个群体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医改的最终目标,影响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然而全科医生也有自身的“困局”,数量缺口大、待遇低、职业上升空间狭窄……
今年9月,我省出台了《海南省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12个方面的新举措,以提升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今天,海南日报记者将带您走近这个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的群体。
“我是顾主任的‘老铁粉’”
和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的诊疗要更有人情味,要关注到患者的心理状况、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你上个月去学习了吗?我后来也回了趟湖南。”11月6日,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楼的一间诊室内,73岁的曹老伯趁着医生顾申红给自己开处方的空当,和她拉起了家常。
顾申红是医院全科医学科的主任。曹老伯笑称:“我是顾主任的‘老铁粉’。我心脏是装了支架的,找顾主任看病也10多年了。我家里人有什么不舒服也都是找顾主任看。顾主任看病很仔细,讲话也温和,来看病我们也不那么紧张。”
顾申红经常笑称自己是和患者一起变老。“因为很多老人都是慢性病,需要长期跟踪管理。我的很多患者都是跟踪了十几年的。”和患者彼此熟悉,一方面能够详细掌握患者的病情,同时也培养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较专科医生知识结构的窄而精,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非常宽泛,无论是关于儿童的、老人的,还是心血管、消化系统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同时全科医生还要非常善于跟病人沟通、协调,体现人文关怀。
用顾申红的话说,和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不仅关注疾病,更关注人本身,治疗过程更有人情味。他们会给患者提供一些可行的诊疗方案,患者参与讨论,双方充分沟通后共同确定最后的诊疗方案。很多健康问题往往涉及居民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等,因此,全科医生在诊疗的过程中还会关注到患者的心理状况、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67岁的王德生(化名)因为胸闷、全身不适在医院住了10天院,但症状却一直不见好转,于是找到了顾申红。“有没有打嗝”“胃有没有反酸水”“会不会怕冷”“有没有咳嗽”“关节痛不痛”……顾申红一边仔细看着王德生的病历,一边向他问道。根据王德生已经做过的检查以及他的相关症状,顾申红建议他做了几项检查,同时由于他全身总是不明原因的疼痛,顾申红也考虑给他进行一些心理检测。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预防保健、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等,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一些疾病初期症状不典型、疾病不能归纳到具体专科的患者,可以到全科门诊求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以及在体检中发现多种问题的患者也可以找全科医生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