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航拍海口江东片区。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资料图:航拍海口江东片区。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资料图:海南洋浦港。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资料图:海南洋浦港。中新社记者 骆云飞 摄

  中新社海口4月14日电 题: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一年:内“改”与外“放”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一年,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令人瞩目。

  作为国内第十二个自贸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的海南,第一个抓手仍是改革。

  目前,海南初步搭建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四梁八柱”,形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和《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及各部委支持措施等“1+N”的政策体系。

  海南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省委自贸区(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孙大海介绍,去年以来,海南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省级党政机构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建立适应自贸区(港)的组织机构;省域“多规合一”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基本建立;今年,海南将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市县机构改革等。

  对“内”深化改革,海南着力制度创新。目前共取得13项成果,包括商事登记“全省通办”,知识产权证券化,设立“候鸟”人才工作站等,继续深化“多规合一”改革。孙大海称,多项成果经国际知名第三方机构评估,是“海南特色、全国首创”。“海南坚持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

  海南营商环境改善,筑巢引凤来。今年1-3月上旬海南新增市场主体2.7万户,同比增长35.8%。为提升教育软环境,海南引进世界知名学校哈罗公学,从洽谈到项目落地不到5个月时间,项目负责人称之为“海南速度”。

  对“外”扩大开放。海南率先推进贸易便利化、贸易综合监管,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金融领域开放。去年海南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9.7个百分点。

  提高旅游国际化水平。海南入境旅游免签增加至59个国家,中外合资旅行社落户三亚。离岛免税政策进一步放宽。

  “海南工作实”,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自贸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坦言,上海一直关注海南的建设进程。在他眼里,海南抓人才引进、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营商环境等,“补短板的成效明显”,“从长远考虑,海南探索和创新要为能在全国‘复制’而努力”。

  从中国角度看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提速得益于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加速。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新增片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大幅压缩,金融、汽车等行业扩大开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今年全国“两会”上,《外商投资法》通过。

  从世界眼光看海南,海南扩大开放首先有益东南亚周边国家的发展。孙大海称,海南自贸区(港)建设不是与周边国家同质化竞争,而要错位发展。让周边国家通过海南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气象,使中国(海南)和他们的经贸合作达到新高度。“一带一路”国家可在海南设立领事机构,海南欢迎它们开拓新航线和邮轮旅游。他透露,海南正致力于争取更多免签国家。

  “海南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打造琼—粤港澳大湾区自由贸易港群。”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史欣向称。

  海南自贸区(港)建设的改革开放创新举措亟待立法保障。今年3月,《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正式提上国家立法日程。海南大学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研究院研究员常健表示,海南当前可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推动自贸区(港)建设的法治保障。

  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上,中国人民大学吴晓求等学者呼吁海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试验田’要种‘庄稼’才知好不好”。

  4月13日,海南通过《中共海南省委关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 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打下坚实基础的意见》,表明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服从服务于全国大局,打造中国改革开放新标杆。

  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表示,当前正是海南自贸区建设最吃劲的时候,海南要在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经济稳中有进等方面下硬功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