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袁宇

  这几天,琼海市潭门镇林桐村的符名林很忙。

  “想趁淡季给民宿升级,到下半年旺季时给游客更多惊喜。”1980年出生的符名林是地地道道的渔民出身,现在经营着一家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民宿,“以前下海捕鱼,现在‘洗脚上岸’,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俯瞰潭门渔港。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俯瞰潭门渔港。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符名林的民宿叫“无所归止”,距离潭门港不远。虽然没有大景区作为依靠,但这栋只有10来间客房的民宿自2018年5月开业后,已经接待了5000多名游客,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0万元。

  “潭门能有今天,得感谢党的政策。”符名林说,在党的政策引领下,潭门发展迅速,不仅硬件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生活越来越舒适,还成为颇受游客青睐的渔业风情小镇,改变了众多潭门人的生活。

  圆梦

  耕海牧渔向深蓝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海,看到停满渔船的渔港,整个小镇都弥漫着海的味道。”6月2日,来自内蒙古的游客李保锋在参观潭门渔港时兴奋地说。

  千百年来,潭门人远下重洋,耕海为业,从最初的水上渔家,到依岸而居,再到渔村、渔镇,潭门人的生活离不开“渔”。

  家住潭门镇排港村的陈昌平还记得自己17岁时第一次出海的场景。“乘着一条10多米长的木制渔船,船上设备很简陋,除了渔网就是一些简单的生活设施。在海上摇摇晃晃,一出海就是两个多月。”陈昌平说,当时船上也没有冷藏设备,捕到鱼后只能制成鱼干带回来,“最怕遇到大风大浪,让人心惊胆战。”

  这种令陈昌平心惊肉跳的出海经历持续了6年。1986年,23岁的陈昌平与人合伙更换了一条20多米的大渔船,“虽然吨位还是不大,但各方面都比以前那条强多了。”陈昌平说,新渔船空间大了不少,带的补给也更多,“这样我们能去更远的海,捕更大的鱼,挣更多的钱。”

  造大船,闯大海,捕大鱼,是萦绕在陈昌平心中的梦想。“渔船大了,抗风能力强了,就越安全,就能更安心到深海抓大鱼。”陈昌平说,通常远洋渔船捕捞回来的多是一些名贵的鱼,如苏眉、石斑、黑鲳等等,“这些鱼的价格高,我们的收入也高些。”

  “我和我兄弟购买了两艘350吨的钢质船,船上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和一些高科技安全保障设备,比以前那些二手船强太多了。”潭门镇合龙村渔民柯维秀说,渔民造大船,政府不仅有资金扶持,还有油料补贴等各种政策,“加上大船的效益也好,现在大家都敢造新船。”

  几年来,潭门镇多出了30多艘大渔船。除此之外,镇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喜人变化,坑洼的道路变得平坦、宽敞,路边的房屋是浓郁的南海风情,还有造型别致的路灯,时尚的气息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