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6月,三亚市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0天,空气质量AQI指数优良率为100%。其中,空气质量AQI指数属一级(优)的天数共30天,占本月有效监测天数的100%。

  从山体复绿到海岸修复,从景观提升到环保经济,作为标杆旅游城市的三亚,把守护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生命线。

  由于生态文明成果突出,近年来,三亚市获评“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奖”“美丽山水城市”等称号。

三亚春光路红树林生态公园。武威 摄三亚春光路红树林生态公园。武威 摄

  重染绿色 三十三个山体逐渐修复

  一阵风吹过,垂直的山体上绿叶婆娑,远远望去犹如一道道翻腾的绿浪。7月29日,如果不是5年前途经三亚市吉阳区新红村,来自河北的游客燕钧或许不会有此感慨:“太神奇了,这里曾经是光秃秃的矿坑山体啊,没想到现在变得绿意盎然!”

  “三亚大力推进山体修复工作,使矿坑山体得以根本改观。”三亚市林业局生态保护修复科山体修复现场负责人林维说,“此前施工时,工人们搭起脚手架、拉上安全绳,先在矿坑岩壁上凿出一道道V型槽,接着往里面先放置土壤和有机养分,然后种植乔木、灌木和爬藤植物。”

  除了新红村的矿坑山体复绿,由秃山变绿山的抱坡岭在三亚山体修复工程中更具有样本意义。

  长期以来,作为采石作业区的抱坡岭,山体裸露面积达6.3万平方米,成为难以治愈的“伤疤”。

  2015年,三亚成为全国首个“双修”试点城市。历经沧桑的抱坡岭,终于迎来了“春天”。经过一年半的山体修复工作,逾30万株乔木、灌木绿满山岭。

  三亚市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下旬,全市已修复完成22个山体,自然恢复8个山体,共投入资金约8300万元,治理面积达到42万平方米,有效节约政府资金约2亿元。2019年,该市计划新修复3个山体,年底前可望完成全部33个山体的修复工作。

  “修复山体固然要加快进度,但更要尊重客观规律。”三亚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曾经有施工队想快速覆绿栽植大树大苗,需要增加政府资金,但林业部门认为山体修复重在生态修复,种植小叶榕、三角梅、胡枝子、爬山虎等乡土耐旱植物更能适应三亚气候,更能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因此取消银合欢等外来树种,坚持替换成小叶榕小苗,实践证明这样的复绿方式性价比更高。

蜈支洲岛海底生态风光。 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韦尚婷 摄蜈支洲岛海底生态风光。 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韦尚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