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影之海榆中线:

  耄耋老人们的青春记忆

  琼乐高速通车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66岁的退休养路工人李家友发现,从他家门前经过的海榆中线上,车流量减少了很多。

  退休前,李家友曾参与管养海榆中线养护长达23年,对这条路感情很深。“车少了也是好事情,大家开车都走高速了嘛,时代在进步!”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远在北京的一群耄耋老人也在关注着海南中部交通的进步,他们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参与修筑海榆中线的建设者们。

  自古以来,海南中部地区的交通就极为不便,新中国成立之初,海榆中线的修建就提上了日程,这也是海南解放后第一条上等级干线公路。

  1952年秋天,海榆中线筑路大会战开启,先后有11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和农民工参与建设。91岁的戚国政老人当年是水利三师的工程参谋,他回忆说,当时筑路的工具就是十字镐、铁锹、扁担和簸箕等,很多工具都是战士们就地取材,用山里的竹子一点点编起来的。

  而彼时海南五指山地区条件相当艰苦,旱蚂蟥和蛇随处可见。年逾八旬的刘绛雪老人当年是部队医院的护士,她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要盯着战士们服用黄色的抗疟药。“很多战士在工程结束后,皮肤显现出黄色。”

  “海榆中线的东山大桥是我参与设计的首个大型工程项目,当时是以苏联标准进行建设的。”93岁老人鞠杰毕业于清华大学,是当时参建队伍中少有的大学生,他告诉记者,“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大家都觉得能参与海南公路建设是一件很光荣的任务,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斗志都很高。”

  1954年底,海榆中线建成通车,共有221名筑路战士和农民工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也有一些筑路者因路结缘,鞠杰和老伴金平方就是在离开海南前结的婚,至今已携手走过65年,“海南见证了我们的青春,也见证了我们的爱情。”

  “当年的筑路大军,就是用青春和热血,为海南交通运输建设浇铸了牢固的基石,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励了后来一代代海南交通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林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