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新闻9月17日电(张亚杰)来自海南省气象部门的信息,海南近期湿热蚊虫多,需加强预防登革热。

  2019年8月1日—9月15日,海南各市县平均气温25.4~29.1℃,平均最高气温28.2~33.4℃,平均最低气温23.5~27.5℃;各市县降水量310.5~1037.5mm;平均相对湿度77%~88%。其中,海口市平均气温28.2℃,平均最高气温32.3℃,平均最低气温25.4℃,平均相对湿度83.4%,接近常年或略偏高;降水量744.7mm,较常年明显偏多。气象条件非常有利于伊蚊幼虫的孳生繁殖,以及登革热的传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临床表现为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病例主要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以东南亚、中北美及加勒比海地区最为严重,如巴西、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等。国际上已经有128个国家报道此类病例,几乎涵盖了除南极洲之外的所有大洲,共39亿人有登革病毒感染的可能。我国登革热疫情于1873年首次在厦门出现,主要发生于台湾、广东、福建省、云南、广西、海南,爆发时间为每年5~11月,高峰期为7~9月。据报道,今年我国重庆、江西、海南等地均爆发了登革热疫情。

  气象因素主要通过改变伊蚊的分布范围,增加蚊虫的孳生场所、繁殖速度与侵袭力、缩短病毒的外潜伏期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登革热的传播。温度、降雨、湿度等因素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主要气象因素。其中,温度通过影响蚊虫的生长发育、蚊体内病毒的传播等,从而进一步影响登革热的传播,是影响登革热传播的决定性因素。研究表明,当平均气温介于22℃~27℃、日最低气温介于20℃~24℃、日最高气温介于26℃~30℃时,登革热发病数呈上升趋势。降雨量对登革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蚊虫孳生地、存活率、产卵日期、繁殖成功率、生长速度等,也影响蚊虫对病原体的感受变化。降雨量大,可以增加蚊虫的孳生地数量(树坑、落叶、人造容器、废旧瓶罐以及轮胎等积水容器),使幼虫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剧增,从而增加登革热暴发的风险。湿度对于蚊虫产卵、孵化以及幼虫的生存有较大影响,相对湿度高能降低成蚊的死亡率。在70%~80%的相对湿度下,蚊虫吸血、产卵最活跃,从而间接影响蚊幼虫的动态变化。因此,湿度大,促进伊蚊幼虫的孳生繁殖,使其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影响疾病的传播。相对湿度每升高5%,登革热发病的危险度将增加0.59倍。

  如何预防登革热?

  1。登革热防控的关键是防蚊灭蚊、清除孳生地。

  2。无积水就无蚊虫,无蚊虫就无登革热。建议从自我做起,做好居家环境及周边环境的卫生、蚊虫孳生地清理。

  3。没有叮咬就没有伤害。建议做到“防成蚊、灭成蚊”。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每日伊蚊活跃时间段(上午8~10点和傍晚4~6点)减少外出活动,减少到积水和植被丰富的地点散步或健身运动。

  (2)尽量避免在凉亭、绿化带等户外阴暗处逗留,并且远离积水、废旧轮胎等容易孳生蚊子的地方。

  (3)如若外出,请穿好浅色的长衣长裤,裸露皮肤涂抹驱蚊剂,一般每2~4小时需要补喷一次。

  (4)户内安装好纱窗,可喷杀虫剂灭蚊。

  4。积极配合当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公共环境整治、成蚊灭杀以及孳生地的清理等工作,及时清除各类积水、垃圾以及卫生死角,切实降低蚊密度,严防登革热。

  5。近期若去东南亚或国内其他发生登革热疫情的地区旅游、务工、商务,要做好自身防蚊工作。

  如果发烧后出现全身疼痛、皮疹、出血等症状,加之近期曾到过登革热疫区,那么就要高度怀疑是不是得了登革热,最终诊断应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