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位于大山深处的白沙高峰村。本报记者 袁琛 摄

  白沙高峰村生态移民安置点。本报记者 袁琛 摄

  白沙高峰村十月起将喜迁新址,旧址逐步恢复区域生态涵养功能

  ■ 本报记者 李梦瑶  山路蜿蜒,汽车在崇山峻岭间盘旋行驶。9月3日午后,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走进国家公园,探访热带雨林”全媒体采访团从白沙黎族自治县县城出发两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白沙南开乡高峰村。

  采访团成员跳下车准备联系帮扶干部时,却发现手机信号齐齐消失。“村里信号一直这样,断断续续。”高峰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吉承良站在村委会办公楼前朝采访团挥了挥手,正是担心电话联系不上,他早早便等候在此。

  “走,我先带你们去村里转一转。”吉承良大踏步走在前头带路,采访团顺着村道转了一圈,发现这里与想象中的偏僻村庄并不太一样:路不算烂,房子不算旧,除了通信网络“掉链子”,该有的基础配套设施几乎一应俱全。

  “要是再早几年过来,村里可不是这般模样。”吉承良介绍,过去高峰村曾被列为白沙的深度贫困村,村民们大多住着泥墙铁皮顶房屋,“一间瓦房三石灶,一条野藤挂家当”是村里的真实写照。

  直到2015年,高峰村下辖的道银、坡告2个自然村依旧不通公路、不通电力、不通通信网络。常规的扶贫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有关部门及学者反复论证,2个自然村30户村民最终于2017年元旦搬出“穷山窝”,迁址至30多公里外的银坡新村。

  至此,高峰村仅剩下方通、方佬、方红3个自然村118户498人。

  近年来,帮扶干部们努力筹措资金改善高峰村人居环境,但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却始终有限。“我们村位于鹦哥岭腹地的南渡江源头,打猎、砍树等传统生产方式不被允许,规模化的养殖产业也难以开展。”吉承良坦言,再加上交通不便、过于偏远,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2019年9月,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内的方通村、方佬村、方红村被纳入首批搬迁试点,终于让村民们看到了新希望。

  当天到访高峰村村民符秀梅家中时,她正坐在自家院子里,盯着手机上儿子给她发来的照片,脸上止不住的笑意。

  照片中是一排排红白相间的二层小洋楼,坐落于约60公里外的牙叉镇茶园路北侧。今年10月,符秀梅一家将会与高峰村另外117户村民一起搬迁至此。对于她而言,这一刻已经期待了太久太久。

  符秀梅一家共有10口人,两个儿子早早成家,带着媳妇、孙子在白沙县城租房定居,另一个儿子几年前也已外出打工,逢年过节才会回家一次。偌大的老式平房里,如今只剩下符秀梅和丈夫符桂连两人独守。

  “高峰村离县城太远了,往返一趟得4个多小时,孩子们平时根本不愿回来。”符秀梅还记得,几年前孩子们难得回来一次时,3岁的孙子突然发高烧昏迷不醒,急得一家老少哭作一团。

  “就算去乡卫生院,至少也得两个钟头,真怕他出什么意外。”符秀梅说,尽管那一次有惊无险,孩子们却明显心里有了“阴影”,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

  符秀梅渴望与儿孙团聚,得知高峰村将要启动生态搬迁时,几乎是第一个投下了赞成票。“我隔段时间就让儿子去安置点拍点照片发过来,你看,这是前几天刚拍的,安置房都已经盖好了,旁边还有村民广场和酿酒房,漂亮得很。”让符秀梅欣喜的是,他们一家10口在安置点共分到了3套房子、100亩橡胶林和10亩耕地,比老村的条件要好得多。

  隔着手机屏幕,符秀梅眼看着安置点的房子“由矮变高”,默默倒数着搬迁的日子。

  高峰村村民符进海则会借着每周五去县城白沙民族中学接女儿放学的空当,特地去安置点转悠转悠。

  4.7公里,这是从安置点到白沙民族中学的距离,符进海骑上摩托车只需十多分钟便能跑个来回。“以后接女儿放学,也不耽误我干农活了。”符进海说,高峰村到县城没有班车,每次他都得骑摩托车接送女儿,一趟往返下来,当天的农活也就全耽搁了。

  符进海口中的农活,是30多亩橡胶和益智,一年干到头,收入也才勉强过万元。

  “之前养了几头猪和鸡鸭,但高峰村太远了,根本没有人上门收购。”符进海的肩上担着3个孩子的费用,这些年他一直想发展些更能挣钱的产业,但囿于高峰村地处核心保护区这一特殊情况限制,只能作罢。

  帮扶干部上门动员生态搬迁时,符进海提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后续产业规划情况。

  “产业方面你们尽管放心,我们不仅每户按人口分配了林地、耕地,还会成立合作社,并预留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发展旅游、商业等后续产业。”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这段话吉承良已经数不清自己到底讲了多少遍。

  在帮扶干部的反复释疑解答下,符进海和其他村民一样,从刚开始的犹疑,到渐渐放宽了心。“虽然故土难离,但只有搬下山,生活才有奔头。”对于搬下山后的生活,如今符进海早已有了自己的规划,“听说蘑菇产业前景不错,搬到新村后我想试试,那里离县城近,销路一定不用愁。”

  “目前,我们已完成青苗清点和补偿款发放工作,安置点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4%,预计9月底可达到入住条件,接下来按照村民的意愿,将从10月开始陆续搬迁。”吉承良介绍,除了扶持发展产业,接下来他们还会通过优先就近安排就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实现整村搬迁“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有保障”。

  等到3个自然村118户498人全部搬离,届时高峰村原址将以自然生态修复为主、人为修复为辅,逐步恢复区域生态涵养功能,为野生动植物“腾挪”出更多生存栖息的空间。(本报牙叉9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