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卫生院,医生为患者进行中医诊疗。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6月14日,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卫生院,医生为患者进行中医诊疗。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村卫生室倒是不远,但以前只能看个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多数情况还是要去镇上或县城就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水央村村民王义辉的“求远”,反映的是海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曾经的窘态。

  长期以来,海南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底子薄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难以留住人才,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小平房、水泥地、“赤脚医生”,成了老百姓对卫生室的刻板印象。

  为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弱等问题,实现“小病不进城、大病不出岛”的医改目标,我省2018年11月印发《海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至今我省已陆续投入23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同时,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我省于2018年12月印发了《关于开展基层教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意见》。于2022年印发通知,全面推广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激励引导卫生人才向基层流动,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村民就医的需求一直存在,标准化建设后,基层医疗机构硬件提升了不少,但要真正实现‘小病不出村’,关键还是人才。没有专业的医生,就没法问诊、检查、开药,也得不到老百姓信任。”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基层医务人员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曾长期制约着琼中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2019年以来,我省五指山、保亭、琼中、临高、白沙等5个试点市县采取降低学历门槛、放宽年龄、划定成绩合格线、考核招聘、不设开考比例以及充分发挥用人单位自主权等方式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基层卫生各专业人才呈现出数量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结构日益优化的良好势头。

  同时,我省开展“本土村医”免费中专生培养。依托海南职业健康学院(原省第一卫生学校)等省级卫生学校,采取中专培养“本土村医”方式,补充乡村医生队伍力量。

  此外,我省自2010年启动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累计招收1537人(其中本科生1450人、大专生87人)。截至2021年,共有740名医学本科生顺利毕业到基层工作。

  省卫健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部分市县激励政策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基层“留不住人”“招不来人”的问题。同时,基层人才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基层急需紧缺人才得到明显缓解。

  而激励政策吸引来的高水平医务人员对快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产生了良好成效。2019年至2021年,在五指山、保亭、琼中、临高、白沙等5个市县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保持稳定的同时,住院人次数增长率逐年上升,分别占全省比例为5.81%、9.61%和10.51%。

  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坦言,目前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仍存在基层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难、基层医务人员进出平衡难、基层医务人员在岗提升难、村医队伍建设政策惠及难、个别政策落实打折扣、政策设计不精准仍有优化余地、制度集成创新不够聚合效应发挥不强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省将围绕“合格”标准建立完善基层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相关的政策体系、“围绕“本土化”方向做实做好订单定向培养工作、围绕“协同”思路不断拓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路子,同时立足村卫生室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抓好村医队伍建设、加大基层人员在岗培养力度、加大医保对基层倾斜力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机制改革,进一步补齐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