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文化里的海南:那些永不老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们

来源:新浪海南城市 2014-05-22 17:36:34

  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亚信上海峰会的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共同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浓浓的中国元素、精湛的文化技艺让来宾们赞不绝口。而在海南,同样也有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将海南那些最精华最具地方特色的历史与文化保留,这也正是海南的底蕴所在。

彭丽媛邀请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彭丽媛邀请部分国家领导人夫人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

  黎族打柴舞

  打柴舞是黎族民间最具代表性的舞种,黎语称"转刹"、"太刹"。它起源于古崖州地区(今海南省三亚市)黎族的丧葬习俗。打柴舞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黎语"转刹",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系黎族古代人在死时用于护尸、赶走野兽、压惊及祭祖的一种丧葬舞。2006年5月20日,黎族打柴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项目《黎族打柴舞》国家级项目《黎族打柴舞》

  黎族民间传说,建茅屋时,竹竿不断从屋顶滑下,人们为避免打脚碰头刺脸,便不断地跳呀跃啊。这情形颇具趣味,就逐渐模仿和改进,便形成了“跳柴舞”。随着时代的变迁,"跳柴"习俗在黎族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过去那种只限"女打男跳"的习惯,如今也换成"男女混合打跳"。现今,跳竹竿已经成为"三月三"黎寨山恋节中一项健康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增进情谊。小小竹竿为青年男女架设起了"鹊桥"。

  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是海南省汉族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项目《崖州民歌》演唱国家级项目《崖州民歌》演唱

  汉族客家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

  黎族钻木取火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主要分布在海南岛中南部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及琼中、保亭、陵水、乐东、昌江、白沙等县的黎族集聚区。2006年5月20日,黎族钻木取火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黎族阿哥表演钻木取火。黎族阿哥表演钻木取火。

  黎族的钻木取火是古代各类人工取火术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取火时有一定的技巧,并不是光靠蛮力就可以钻出火来,刚刚发生火星时是看不见的,为了使看不见的火星变成旺盛的火焰必须有一种媒介物,即用易燃的芯绒、芭蕉根纤维、木棉絮等引燃,而且还要不失时机的输氧,才能达到取火目的。黎族钻木取火具有很高的考古学、历史学价值。

  海南公仔戏
    海南公仔戏又称木偶戏、傀儡戏或手托木头戏,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种之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因它的产生比海南大剧――琼剧还要早,故琼剧艺人称公仔戏艺人为“师兄”。 海南公仔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重点保护名录。

演员正在表演海南公仔戏演员正在表演海南公仔戏

  公仔戏在海南流传四、五百年而不衰,它溶文学、美术、音乐、戏曲为一体,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具有较高的审美、娱乐和社会等价值。公仔戏一般从海南元代出现手托木头戏算起,在海南岛有四五百年了。手托木头戏的表演形式被琼人吸收后,以海南方言、民歌、民间器乐曲演化成唱腔,溶入唱腔,溶入琼人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演绎历史故事和本地民间故事,使它成为有海南特色的艺术品种,海南民间另命其名为“公仔戏”,以示其与大陆各地的“木偶戏”有别。

 

分享到:

相关报道

微爆料

新浪海南城市

掌握海南城市时政资讯,关注海南城市建设发展,打造海...

|爆料

最新播报

城市资讯榜

  1. 1屯昌奇石岭
  2. 2印象·海南岛
  3. 3天上什寒--什寒村
  4. 4海南高新技术集成旅游示范景区开始申报
  5. 5海口市长倪强调研海南英利集团 盼企业加强技
  6. 6海南省工信厅韩勇厅长一行莅临海口高新区考
  7. 7非洲国家旅游部长:海南风景美人热情 旅游发
  8. 8世界旅游精英相聚三亚展望未来
  9. 9三亚600辆公交仅一个公交首末站 晚上无奈“
  10. 10文昌“五一”禁令:严禁公职人员在公共场所

专题更多>>

2014第六届世界杯木球锦标赛

“2014第六届世界杯木球锦标赛9月三亚举行[详情]

城市名片

旅游名片

新浪简介|新浪海南简介|广告服务|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通行证注册|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