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酷热的高考日子,在这些送考陪考的人群中,不少家长和老师看到自己的孩子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中,也不禁回想起自己那年参加高考或者陪考的情景。相比现在的孩子们有人接送去考试,全家动员一起来“助考”,参加过高考的家长和老师都感慨,他们当年参加高考太不容易了,点煤油灯熬夜苦读,还要边读书边工作,在高考后当即下地帮家里干农活,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而对于陪考家长而言,自己孩子当年参加高考的情景,也给自己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80后

  高考改变了我的命运,否则可能还在农村种地

  考试时间:2006年考试地点:云南考生:李先生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高考可以决定你一生的命运,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就会有出息。”海口市民李先生说,他是2006年在云南参加高考的,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在当地的农村来说,能考上大学就不容易了。“当时高考就想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确实有点紧张,不过考完第一科,心就放下了。”李先生说,他当年成绩在重点班的前10名,他努力读书就是为了改变现状,认为高考是国家选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人生当中,能参加一次高考就很幸运。

  李先生回忆说,当时小县城里开始有了网吧,但家长和老师都说上网的孩子会学坏,在高考前从来没上过网,文科考试都靠死记硬背。“高三那年,班上的同学都很拼,很刻苦,学习氛围很好。”李先生说,父母是农村人,高考的时候没有告诉他们,更别说陪考了。当年他考完了直接收拾行李回家,帮忙干农活。直到成绩出来了,班主任打来电话说考得不错,全班第5名。“要不是因为参加高考,考上了大学,我现在可能还在农村种地,大学毕业后,我来到海南,得以在城市扎根立足。”李先生说。(记者王洪旭)

  70后

  当年都报考岛外学校,觉得考出岛才有前景

  考试时间:1997年考试地点:海南考生:李女士

  海口市民李女士说,她是“1997年参加高考的,当时的考点在琼山中学。当时她所就读的学校国兴中学,距离琼山中学的考点需要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为了让我有更充足的时间赶考,父亲决定从家里来到海口陪考。”李女士说,她的父亲在海口府城租了一间小旅店,考前一天她就抱着大包小包的书从学校出来了,那一带有很多的小旅馆都是租给考生的,来自各地的陪考父母都住在那边。高三那年,所有的紧张繁忙到最后归于平静,因为她没有太多负担。父亲说,孩子能挑多重的担子就挑多重的担子。李女士现在想来,还是很感激,在她看来,高考这样的人生关口,亲人的包容和信任是最好的正能量。

  对于那个年代的海南考生来说,大家都渴望着飞出这个小岛,去外面看看世界,高考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路径,所以,考出去是许多海南考生的心愿。甚至很多考生,为了出岛,放弃了在岛内本科的学校,在内地选择一般的学校。李女士记得,当时老师常说,只要努力,你就能跨越琼州海峡,这话在那个年代很能鼓励人。

  当时,大家都报岛外的学校,甚至觉得考出岛才是有前景的,现在这种状态变化了。十多年过去了,海南的大学越来越好,也吸引了很内地的学生来到这里,留在家乡读书,也越来越让这里的学生更有幸福感,这是这些年最大的变化,也是海南发展的成果。(记者王洪旭)

  60后

  那时媒体没这么发达,时事政治最难考

  考试时间:1986年考试地点:贵州考生:张女士

  6月8日下午,海南中学初中部考点外,张女士正在等待参加高考的女儿。谈起当年的高考,张女士十分感慨,她1986年在贵州参加高考,感觉没有现在这么重视,当时网络、报纸等媒体没这么发达,不知道当时国家发生了什么大事,觉得时事政治最难。

  张女士现在在海口工作,她的女儿就读于海南中学。谈起自己当年参加高考,她说,“当时都是自己去参加高考,家长没那么重视,社会也没那么多关注。当时的中学差距也不大,很少分重点高中,每个学校都差不多,而现在分重点学校,学生的压力也大了,社会的关注也多了。”

  “在考场外,有这么多爱心企业送水、有这么多家长陪考。”张女士说,这样对考生来说,有好也有坏。给考生提供了便利,给了他们最好的支持和鼓励,但同时也会无形中增加他们的压力,考场外商家过多,商业味道太浓。

  张女士说:“我们当年,要考试了,家长是不让看电视的,也没有报纸、网络等,时事政治全靠学校老师搜集的一本小册子,将当时近期发生的国家大事,集聚成册,然后就一遍一遍地看,结果都没考到。现在的网络发达,孩子们接触得多,学得也多。”

  (记者王洪旭)

  50后

  晚上点油灯苦读高考一个月前才开始备考

  考试时间:1978年考试地点:辽宁考生:李治田

  想起37年前自己亲历的高考,海南一所学校的政治老师李治田(曾用名)记忆犹新。李治田的老家在辽宁。1978年高考前,他曾在生产队从事过保管工作。1978年7月20日,这天是高考的日子。事实上,在当年6月8日开始,李治田才正式复习备考。那时,刚恢复高考不久,根本没有什么针对性的材料可以复习。“白天到地里劳作,中午睡觉,夜里就复习备考。”想到那段经历,李治田历历在目。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李治田的拼搏之时。那时家里没电灯,他点灯的燃料是柴油。“柴油烟熏很厉害,靠在桌前学习,时间久了,一摸鼻孔,都是灰。”李治田说,为了高考,连续30多个夜晚,都是挑灯夜读。

  李治田说,那时候,如果考上大学,不但有工作分配,农村户籍还能转为城市户籍,意味着命运的改变。高考那天,他骑着自行车,从家里出发,到4公里远的考点考试。因为自己的底子好,很幸运地考上了锦州师范学院,现在叫渤海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那一年他22岁。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辽宁建昌第二高中工作。如今的李治田,在海南一所中学担任政治老师。学生们的高考,再一次勾起了他昔日的记忆。

  (记者徐善应)

  陪考者说

  当年我陪儿子高考 只管抓好生活保障

  陪考时间:2011年

  陪考者:孙阿姨

  4年前,孙阿姨的儿子参加高考,真正用笔杆子决定了自己的命运。4年后的今年,大四的儿子已经踏入了找工作的行列,但谈起那年的陪考,孙阿姨还是历历在目。

  “爹妈淡定孩子才能不紧张。”孙阿姨笑道。她告诉记者,在儿子考试前,她基本不深问儿子备考方面的事,只管一手抓好生活保障。“我急也不管用不是?我当时只想着早早把他房间的空调开好,他回到家能立马吃上他平时喜欢吃的饭菜就可以了。”

  到了考试那几天,做家长的表面上轻松,其实可能比孩子都紧张。“当时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不能显露出来,不然孩子会察觉到,紧张是会传染的。”孙阿姨说,当时儿子不愿让她去送,硬是要自己去学校坐大巴和老师同学一起去。“我最后心想,随他吧,这几天他怎么顺心怎么来好了。果然,考完回来时兴高采烈的,说考前和同学聊到的题目考了,妥妥地拿分。”

  孙阿姨的儿子学的是文科,数学和英语是老大难问题。“谁都说考完一科忘一科,但是只有孩子自己心里清楚,哪那么容易忘?这时候说话就需要些技巧了。”孙阿姨坦言,他儿子考完数学回来后一脸黑相,话都不愿意说。“我吃饭时就帮他分析消化,跟他说题目难大家都难,说不定你和别人的差距反而缩小了。把他的思路往明天的考试科目上带。他听着听着就笑了,估计也想通懊恼是没用的,就赶紧去准备别的科了。现在想想,如果当时随口就说‘赶紧忘了,去看下一科’这种话,搞不好他心里还会继续惦记着他的数学。”孙阿姨最后总结说,“总之,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替他解决除了考试外的一切问题,这就是一次成功的陪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