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灯“送鬼”▲孔明灯“送鬼”
▲特色美食“苙”▲特色美食“苙”

  商报讯(实习记者徐明锋)明天是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国的“鬼节”,是中元节,相传这一天,鬼门大开,阎王爷开鬼门放鬼回家“探亲”,从初一到十五,在西南一带,都有七月半放水灯烧街衣祭亡灵的习俗。然而中元节在海南,除了与全国各地一样的烧纸钱、祭亡灵的活动外,还有放孔明灯、吃“苙”、吃鸭的习俗。

  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这是一个佛道两家共同拥有的重要节日。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祭拜祖先。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民间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中元节这个节日在中国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

  放孔明灯“送鬼”

  放孔明灯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在中国许多地区都有这个节日习俗,海南孔明灯又称文灯、天灯,它是用白结方纸糊制而成的,是根据热气球原理,空气受热膨胀产生的热力升空的,它携带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约1小时,开始时像不明飞行体,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仿若星星。

  在文昌、万宁等地的村庄有扎孔明灯,放天灯的习俗。由于文昌口音“天灯”与“添丁”谐音,男孩家拿着写有吉祥词语的公灯、人丁灯、首牌灯、花篮灯、鲤鱼灯、珍古灯等各式花灯自发组成“送灯”队伍,敲锣打鼓,绕村行进到村中的庙宇前,表示送去“人丁兴旺,家景兴隆”之意。放天灯时,给碎布浇上油,桶口朝下,点燃油布后,整个纸桶就会被热气充满,家家的天灯如同热气球一样冉冉上升,带上你的祝福与心愿,飘上夜空。

  放孔明灯是海南东部地区七月半喜闻乐见的事,孔明灯有布袋鬼之称,农历七月放孔明灯其实就是送鬼,放飞成功则大吉,失败则不利,需要继续弄,直到放飞成功为止。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把孔明灯越札越大,造成的火灾隐患、事故也越来越多。

  吃“苙”把厄运解开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死后再英雄,也是鬼,鬼也有自己的节日,在万宁市北大镇黎灶村人的脑海里,每年农历七月初一鬼门就打开,鬼出来狂欢、聚会,人们为了防鬼进宅,七月初一前就会编好一个篮,成为“苙”,有套鬼之意,挂在庭院大门上,进行收鬼、避邪,所以中元节从七月初一就开始了,一直到七月十五才结束。在这十五天了,村上会放孔明灯送鬼,不去偏僻的山里,晚上少出门,还有不出远门,不办喜事等习俗,中元节吃“苙”,在他们看来可以解结解忧,把厄运解开。“苙”是根据海南话谐音,海南方言叫做“la,p”,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干粮,也是黎灶村美食之一,黎灶村民在七月必吃,将糯米和椰子丝搅均匀塞入“苙”子里煮。“苙”形似小枕头的长方形,外壳用椰子叶或野菠萝叶编织而成。早先的苙不放馅,香味纯朴,仅是米饭和蒌叶的芳香,后来为了味更美,“苙”才加进了各种肉馅等。

  吃鸭子压住鬼魂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

  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文明过节

  中元节是中国民俗中祭祀先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节日,传扬了中华文化“讲孝悌,重传承”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的中元节,却少见古人诗文中“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的清朗景象。

  一、绿色过节。拒绝购买冥纸及其他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不在公共场所抛撒、焚烧冥纸,倡导网上祭祀、鲜花祭祀等环保安全健康的祭祀代替焚烧冥纸,还中元节一个月明星稀、追忆悠长的绿色节日环境。

  二、文明过节。通过献一束花、敬一杯酒、讲家风故事、忆先人音容、颂读祭文等方式寄托哀思。破除殡葬祭祀封建迷信陋习,让中元节回归慎终追远,彰显源远流长,期望子孙藩昌的节日本意。

  三、安全过节。不销售、使用封建迷信殡葬用品,以身作则,教化后人;不污染、破坏公共环境,为邻居、朋友保留一份绿色天地;不私自烧纸,注重消防安全,过一个平安和谐的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