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在打造“永不落幕”电影节上,海南已经有所准备并在行动。

  2016年起,海南连续两次举办了中国(海南)电影投资高峰论坛,搭建电影投资人与电影导演和电影制作人等的对话平台。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海南省影院影厅建设改造的扶持政策》,加大影院影厅建设和升级力度。

  据了解,三亚“1+X”红树林影城进行升级改造后,影厅总面积达1.1万余平方米,总计67个影厅,全部装配了符合国际和国家标准的专业电影放映设备。

  海口市出台了《海口市扶持影视产业发展暂行规定》、三亚市出台了《三亚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影视拍摄费用补贴、贷款优惠、保费补贴、绩效奖励等方式帮助影视企业。如海口影视企业在规定房产市场购买办公用房,可享受最高300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国内影视企业在海口摄制期间所发生费用的,均能据实给予20%拍摄费用奖励补贴。在三亚,对单一项目的专项资金资助,每年最高额度达人民币500万元。

  此次电影节活动安排上,设置了“制片人论坛”“大师嘉年华”等国际交流平台,让海南本土电影人、相关机构向国内外优秀电影大师“取经”。组委会还首创“全国拍摄景点推介大展”,意在促成“天然摄影棚”海南与影视创作深度联姻。

  此外,海南的影视拍摄基地正在建设之中。海口市文体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共有6部影视片在海口拍摄,目前已有114家影视动漫企业入驻。

  “海南的电影节,文旅结合,和其他多个知名电影节定位不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无疑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战略选择。”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侯光明说,“一切都还在脚下,但海南跨了一大步,大有希望。”

  “我们时刻敞开胸怀。”符宣国表示,海南意在重点打造集国际性、学术性、大众性为一体的“永不落幕”的国际电影节,通过举办电影节带动影视文创器材、版权等国际交流及交易,促进海南影视产业国际化、规模化发展,培育海南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新热点。

  电影节组委会负责人表示,海南接下来还将研究一些产业政策,把影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补短提质再启航

  “影视洼地”海南举办国际电影节,优势多,“烦恼”也不少。有本土影业企业担心,海南面临电影人才和技术、管理和服务等短板。

  由于历史发展等原因,海南经济基础较差,文化产业欠发达,文化管理理念和水平也亟待提升。这些短板让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业内人士和不少网友期待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未来更加成熟、更具国际化。

  在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参与此次电影节的国内外电影人及相关人士,对海南电影节的定位、政策管理服务水平和本土影视力量强化、国际化程度和法律保障等方面有较高的期待,提出了不少建议——

  明确定位。“一个电影节为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非常重要。”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展部主任佛劳伦斯·吉奥特说,全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电影节都会结合自身实际,展现不同的关注焦点。多名资深电影人相信“坚持用好气候资源,做好‘全年展映、全岛放映、全民观影、全产业链’文章”,才能在竞争中出彩。

  政策扶持。“政策是海南影视业发展的优势。”《看电影》杂志出版人三木认为,海南发展影视产业,政策优势是比气候和环境更重要的“软条件”。三木举例说,澳大利亚西海岸就因推出补贴和退税政策,现已发展为世界级电影大片的制作中心及外景地。海南若推出更多的优惠政策,定会给影视制作单位、电影人提供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长张丕民也希望海南在推动自贸区(港)建设过程中,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多推出扶持政策,吸引国内外电影人到海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