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出海口鱼塘环境恶劣,水域周边遍布屠宰场、垃圾站、水上厕所。这些含有高致癌物的鱼源源不断地流入众多鱼煲店,流向市民的餐桌。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老鼠肉冒充羊肉”、“肉毒杆菌奶粉”等。一张张图片刺激着我们的感官,一个个关键词冲击着我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我们不禁再度拷问:我们到底还能吃什么?
海口闹市区大型医院后面暗藏7口鱼塘,其中6口鱼塘水域周边遍布养猪场、家禽屠宰场、废品收购站、水上厕所。养殖环境恶劣,水源疑遭严重污染。然而,正是每次从这里捞出的大量“垃圾鱼”流向市场,销往海口众多鱼煲店。报道引起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的关注,联手进行了跟进报道;报道也引起省食安委高度重视,要求省海洋与渔业厅介入调查。
省海洋与渔业厅及海口市海洋与渔业局等多部门介入调查,对报道中披露的6口鱼塘的水质及所养殖的鲶鱼进行抽检,责令养殖户暂停销售。9月5日上午,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召开媒体见面会,公布了检测结果,证实鱼塘水质污染严重,不适合养殖,所抽检的5份鱼产品样本中3份不合格。
就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公布的问题鱼塘水质和鱼类不合格的问题,以及记者了解到的具体不合格原因,昨日下午,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赖秋明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鱼塘水样检测显示氨氮、总磷、油类、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说明鱼塘中的生长环境非常差,“消费者吃了这些有化合物残留的鲶鱼,可能会导致呕吐、拉肚子、头晕、目眩等不良症状。”
赖教授表示,鲶鱼样品中检出呋喃唑酮代谢物,说明鲶鱼体内残留了呋喃唑酮。呋喃唑酮是一种杀菌剂,具有较广的抗菌谱。人食用这些鲶鱼以后也会残留在人体内,导致产生耐药性,以后生病再服用此药将失去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极为不利。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在动物源性食品中的残留,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长期摄入会引起各种疾病,对人体有致癌、致畸胎等副作用。
对“问题鲶鱼”进行无害化处理
海南省海洋渔业厅6日会同海口市海洋、工商、农业、城管等相关部门现场联合执法,对媒体报道的“垃圾鲶鱼”进行无害化处理。
据介绍,现场的7口垃圾鱼塘将采取无公害处理:先将鱼塘水抽干,再进行捕捞统一实施无公害石灰掩埋,预计整个过程或将持续数日。
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市场与质量监管处处长曲桂馥表示,该省已分三个督导组对淡水养殖进行排查,坚决避免再次发生此类事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