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多元、立体、丰富的时代特征。
一、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一)民族传统节日影响力不断扩大。“三月三”是海南黎族苗族人民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海南省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来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多样化于民间,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在1个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同时举行盛大的活动,通过歌舞表演、文艺体育竞赛、文化旅游展、海峡两岸发展论坛、商贸洽谈会、推介会等内容,展示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体育竞技、文化艺术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和推介海南良好的投资环境及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人文优势和区位优势。“三月三”已成为传承和弘扬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民族体育、展示民族地区经济成就、促进商贸旅游交流发展、增进民族友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正逐步打造成全国人民知晓的民族文化品牌。
“保亭七仙温泉嬉水节”也是海南少数民族盛大节庆活动之一。农历七月初七,是七仙女与董永鹊桥相会的好日子,是中国的情人节。每年的这一天,在保亭“三月三”广场,人们都以温泉泼洒亲人、朋友和心上人,寄寓良好祝愿,表述甜美爱情。“嬉水节”在历年活动基础上,不断提高活动品质,增加活动内容,从专业性、实效性、品牌性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民族传统文化增添精彩与活力,其国内国际影响力日渐扩大,有力促进了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和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二)全省性大型文体活动活力四射。四年一届的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也是海南省重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是展示少数民族体育竞技发展和文化艺术成就的重要平台。每年“三月三”活动的文艺体育竞赛活动为海南省培养和储备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文艺工作者和运动员,而运动会和文艺会演则对文艺队伍和运动员队伍进行检阅和选拔,集中培养优秀人才,荟萃少数民族题材文体艺术精品,推动文体活动蓬勃发展,丰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活。
(三)组团参加全国大型赛事硕果累累。2011年,海南省参加在贵州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参加了龙舟、珍珠球、射弩、陀螺、押加、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武术、木球、蹴球、独竹漂等11个竞技项目和1个综合类表演项目的比赛。在筹备期间,海南省认真组织选拔、训练工作;在贵州参赛期间,运动员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勇创佳绩,共获得竞技项目3个一等奖、14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和表演项目3个一等奖,成为自1991年首次参加全国民族运动会以来获奖牌总数最多的一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2012年海南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参演的大型原创舞蹈诗《黎族故事》荣获本届文艺会演最高奖项——剧目金奖,摘取了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舞美奖、最佳节目奖、最佳演员奖、最佳新人奖等六个最佳单项奖,以及音乐奖、演员奖、节目奖等三个单项奖,海南省代表团还获优秀组织奖。参加全国的大型比赛荣获佳绩,充分展示了海南省少数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为海南省赢得了荣誉。
二、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
(一)大力推进民族体育培训基地建设。2008年4月,海南省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设立第一个民族体育培训基地,各项建设正在逐步完善。2011年海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指出:在2010年至2015年在海南省建设一批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经过多次调研,反复论证研究,从2012年起,在海口经济学院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一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础设施,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运动员和教练员,为海南省少数民族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截止目前,海口经济学院专门用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项目相关场馆建设投资已达20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30000平方米,各类场馆设施有:可容纳7000个座位的综合体育馆1座、游泳馆1座、400米标准田径场2个、木球训练比赛场地2个、板鞋训练比赛场地2个、陀螺训练比赛场地2个、蹴球训练比赛场地2个、珍珠球训练比赛场地4个、高脚竞速比赛场地1个、秋千训练比赛场地2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办公室4间,体育教学器材、仪器设备资产总值约6000万元。
(二)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海南省实施城乡文化覆盖工程,目前民族市县所有的乡镇都设有综合文化站,覆盖率为100%;43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室,预计“十二五”期间,民族地区各行政村文化室的覆盖率将达50%以上。在省、市(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省民族博物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博物馆、陵水黎族自治县博物馆等民族博物馆已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省民族歌舞团、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族歌舞团、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县民族歌舞团、儋州市民族艺术团、白沙黎族自治县黎族歌舞展演团、乐东黎族自治县歌舞团等事业编制的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开展各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推动民族文化进一步繁荣;市县还有许多公司和个人也积极投资建设民族艺术团体、开设博览展览室。
三、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一)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技艺的传习和培训活动。采取因地制宜、阶段性与长期性相结合、针对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方法,多点多面多层次的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人才。在学校,“打柴舞”已进入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课程;昌江黎族自治县职业中学将“原始制陶技艺”作为课外技艺培训,在院校内尝试推广,设立黎锦纺织技术专业班,培养专业黎锦人才队伍;五指山市将“织锦技艺”纳入院校培训计划,民族技工学校设制三年课程,毕业后获得中专文凭;各大中专院校还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培训,形成了民族体育特色突出、亮点纷呈、你追我赶、竞技水平连年提升的良好态势。在农村,积极筹建民族技艺传习所和培训基地,开展黎锦、苗绣、剪纸、器乐等传习活动,培养传承人,促进农村就业;鼓励民间创作和民间传唱,开展黎族苗族传唱工程,举办了省、市(县)两级培训班13期,为高品质、具有原创力的文艺创作的产生、传播搭建平台。在城市,把编排民族舞蹈作为广场文化的一部分进行推广,通过举办“三月三”活动、“嬉水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大型活动,打造民族文化品牌和城市文化名片。经过多年的积累建设,培养了一批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建设国际旅游岛大市场竞争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黎族苗族传统技艺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积极宣传和普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先后组织板鞋竞速、木球、蹴球、射弩等项目的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对独竹漂和藤球进行示范和宣传,将这2个项目作为第四届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2012年,新增“攀爬槟榔树”作为“三月三”活动的体育竞技项目。通过一系列努力,不断拓展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和发现海南本土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海南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特色民族体育人才,并逐步打造海南省民族体育品牌。
(三)组织文化体育赛事,积极参加全国邀请赛。在省内,通过举办黎锦比赛、苗绣比赛、对歌比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和民族技艺水平。2009年以来,海南省先后多次组队参加了在沈阳、贵阳、洛阳、恩施举办的珍珠球、龙舟、独竹漂、板鞋竞速、陀螺、木球、射弩、高脚竞速等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邀请赛;2011年7月在海口经济学院举办了木球、蹴球全国邀请赛,邀请到北京、广东、贵州、湖南、青海、海南等六个省市120多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赛,这是海南省第一次举办全国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邀请赛,对于进一步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广泛的开展,增进与各兄弟省市之间的交往与友谊,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不断取得新成果。海南省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在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2项,在全国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海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项,其中8项由国家财政部和文化部拨付专项保护资金。2009年10月,海南省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确定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南省还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工作,对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方市白查古村寨及其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进行整体性动态保护。
(二)加大对少数民族文物的征集和保护力度。深入开展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建立了黎族服饰档案管理库和三级以上文物数据库,大力征集有关文物及传统服饰,省民族研究所和省民族博物馆每年都能征集到各类文物两百余件。
(三)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得到不断丰富和提高。2009年以来,先后出版了“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物——《黎族藏书·方志部》和《黎族传统民歌三千首》、《海南民族风情》、《黎族传统织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黎族卷》、《黎族服饰图释》等民族特色书籍,创作了电影故事片《黎歌》剧本、电视连续剧《琼崖镰斧旗》故事大纲、五集纪录片《黎之锦》等一批优秀的广播影视作品。
(四)文化保护与传承有法可依。为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行之有效的做法予以法制化、规范化,海南省将《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制定列入201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经过多部门,专家、学者和专业人员多方的共同努力,在借鉴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省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经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条例》,并自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加强海南省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开发,提升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底蕴。
五、文化旅游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海南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黎族苗族文化在特色村寨、旅游手工艺品和纪念品、民族传统节日、演艺等方面的旅游开发力度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海南省在保护原有建筑、艺术、技艺真实性和生产劳动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民族风情资源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产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槟榔谷、槟榔村等一系列民族风情旅游景区,集旅游、休闲度假、娱乐、探密寻幽、民情民俗等条件于一体,成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综合性度假休闲胜地;省民研所、琼中妇联、海南传世黎锦工艺研究所、海南上岛苗族传统技艺研究院等单位和机构还研发了一大批黎锦、苗绣等民族特色旅游产品。这是旅游与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共赢发展的成功典范,成为乡村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切实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六、交流互通促进文化融合发展
黎族文化的发展、传承已受到越来越多中外学者、专家的关注,海南省也非常重视与国内外人士、港澳台同胞的交流互通,通过官方交流、民间往来、商业演出、邀请比赛等形式,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向外宣传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活跃地区间、民族间的交流协作和经贸活动,开阔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视野,提高少数民族文艺人才表演竞技水平,提升海南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国内国际影响力。2009年,联合中央民族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共同举办黎族文化中日学术研讨会;2010年,联合海南省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乐东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海南省书法家协会、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第二届书画作品展。2011年,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成立“海峡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基地”,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少数民族交流为特色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分享到:
“2014第六届世界杯木球锦标赛9月三亚举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