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男子如果要向女方求婚,不仅要托月老送上求婚书,还需要在求婚书上列明聘礼清单,女方若是被这份“诚意”打动,方会同意这门亲事;到了民国时期,婚书上不仅要成婚的男女名字,还会将介绍人、主婚人、证婚人的名字一一列出;而在“文革”时期,结婚首先要通过组织审查,结婚时还要向毛主席画像宣誓、背诵毛主席语录,将“红宝书”作为信物交换;在1980年代,结婚证书还提醒男女双方“勤俭节约,计划生育”……今天在海口市海秀东路老海南金楼举办的“百年结婚证书展”上,各个年代、各种形式的结婚证书让很多来此参观的市民大开眼界。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中国海口·百年结婚证书展”展出了从清朝嘉庆、光绪、宣统年间,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鸳鸯礼书、聘魂帖、允婚书、童养媳帖、结婚证等各种形式的婚书,参观者观看这些形式各样、文采非凡的婚书,犹如穿越一条时光隧道,回顾中国数百年间的婚庆文化变迁。为了让参观者对中国丰富的婚庆文化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主办方当天还安排模特演出了古代、民国、文革、现代四个时期的婚礼程序和扮相。
分享到:
“2014第六届世界杯木球锦标赛9月三亚举行[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