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所研究员陈朝辉表示,根据他近年来的调研发现,广东土地抛荒现象较为普遍,全省各地皆有零星分布。但抛荒面积究竟有多少,仍缺乏权威机构进行调查研究。
除了村民主动放弃种地外,还存在被动抛荒的情况。目前,全省陆地水域很多二级河流、小水库和平原地区的溪河、池塘等水域因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成为“臭水沟”,恶化了土壤环境和地下水源,导致部分农田不能灌溉。
一些地方采取“甲地占用,乙地保护”的办法,把城区周边的农保耕地合法占用作为建设用地后,由乙地划出耕地作为甲地的农保耕地。更有甚者用硬指标要求“将25度以下坡地开发为耕地”,从而引发大规模破坏山丘林地。
大地回春,冬休后的土地,迎来翻新的季节。
56岁的李新达与往常一样,扛起常年累月使用的锄头,在春寒料峭的大中午,独自一人在宽阔的田间静静锄地。岁月蹉跎,他手中的锄头,在与泥土的“交手”中,也慢慢磨损了1/3。“种地,仅仅可以过过日子啊!”他念叨着说,这是自己种了一辈子地最大的感触。
李新达是珠三角某市金 村的一个普通村民。在村里,能像李新华一样,一辈子种地的村民并不多。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地处珠三角边缘的金 村村民,因为苦于种地难挣钱,除了出门做生意外,大都选择抛弃土地,到江门、中山、广州等地打工。到2008年,金 村很多农田抛荒。
南方日报记者长期关注发现,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影响下,土地抛荒现象在广东已较为常见,尤其是在粤东、粤西、粤北等偏远地区更为严重。
在现有土地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近年来,部分地区所热衷的易地开发补充耕地措施,带来不少新问题,水土流失等后续管理问题不断,备受村民和专家质疑。取消农业税抛荒地增多
在农业税未取消前,外出的人还会把土地交给亲戚或邻居种,自己负责缴税。农业税被取消后,村民没有交税的负担,很多人干脆直接抛荒
春节刚过,骑 里村很快恢复往日的平静,只有村口满地的鞭炮纸屑似乎在诉说着过年的热闹。村里人烟稀少,矮小的房子大部分已经破旧,还有偶尔发出“汪汪”叫声的狗。
“大家都搬出去了,谁会愿意留下来种田呢。”60多岁的张大爷对记者感叹说,“我们年纪大了,想走都走不动了。”
骑 里村是金 村所有自然村当中最偏远的。原有的28户村民中,大部分已经搬出村庄,仅剩下近10户留守,其中,还有三四户是孤寡病残和搬迁户。村里剩下的无人耕种的土地,有些被外地来的搬迁户租种,有些被留守的村民承包,有些条件比较差的土地甚至直接荒芜。
记者在去金 村的方向沿途发现,部分杂草丛生的荒地散落在农田间,远远可见牛在荒地上撒欢吃草。“现在算是比较少的,两三年前抛荒地才多。”张伯回忆说,抛荒最严重的时候,有近半土地没人耕种。直到这两年,才逐渐有人承包耕种。
金 村村支部书记梁立猷告诉记者,金 村此前确实存在较多人不种地的情况,在农业税未取消前,外出的人还会把自家的土地交给亲戚或邻居种,自己负责缴税。农业税陆续被取消后,村民没有交税的负担,很多人干脆直接不管不问了。
作为珠三角地区的边缘地带,金 村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在非珠三角的偏远地区,土地抛荒的情况逐渐蔓延的情况更为严重。
叶 村是某山区县一个离镇区较远的村庄,在进村的主干道两边,很多农田长满野草,部分农田附近的水渠甚至干涸,破败不堪。
“这几年村里种地的人少了,因此好多土地都荒了好几年了。”叶 村村民张大伯介绍说,原来有1000多人的叶 村,近一半人常年在外地打工,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只能耕种那些交通便利、耕种条件好的田地。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所研究员陈朝辉表示,根据他近年来的调研发现,广东土地抛荒现象十分普遍,全省各地皆有零星分布。
据了解,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抛荒地慢慢扩大,但抛荒面积究竟有多少,仍缺乏权威机构进行调查研究,抛荒地的有效应对之策并不多。环境污染被迫抛荒
环境污染致使水源以及浅层地下水无法自净,部分耕地无可用水源耕种,村民只好任其长草丢荒,这种景况普遍可见
种了一辈子地,李新达最大的感触就是,“仅仅可以过过日子啊!”
李新达家里有7亩土地,除了种水稻以外,还种了一点辣椒和淮山,“什么都种,这个卖一点,那个卖一点。”他说,尽管自己一年辛辛苦苦,但光靠种地还是发不了财,一年下来,平均每亩地产值还不到2000元。
金 村李庆华是村中留守的农户之一。几年前,看到很多人都弃地打工,她决定承包一些土地。目前,她家种了10多亩农田,以种水稻为主,还种植红薯、木薯、花生等作物。不过,她告诉记者,即使以一斤米卖2.8元算,贫瘠的土地亩产只有400斤左右,一亩地就赚1000元左右,还要除去肥料等成本,“复合肥一包220元,请拖拉机也要80元一亩。”种地难赚钱,李庆华就想办法种花生等作物,家里还养猪。
而对于只有2亩多土地的骑 里村村小组组长张伟明来说,一年种地仅能解决家里的吃饭问题。农闲时间,他要骑着摩托车到处去收废品赚钱。
金 村有耕地2300多亩。此前,村民多以附加值低的水稻为主。到2009年,全村人均收入才3100元左右,整个村委会年收入1.7万多元。
而叶 村的冯先生也告诉记者,由于村里一直缺乏有经济效益的作物,村民以前靠种水稻,一年也挣不到几个钱,所以,土地还是留不住人,稍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出去打工了。
“很多农民选择把土地租给别人,租不出的就抛荒。”陈朝辉认为,产生抛荒地的根本原因是土地种植效益太低。
多地的村民告诉记者,尽管他们也曾想承包抛荒地来发展农业,但问题在于,一是没有启动资金,二是自己也找不到发展的方向。
陈朝辉分析说,缺乏资金支持,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只能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保持原有的低层次的生产力,因此打击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许多农民觉得外出打工更能赚钱,情愿选择打工而不愿种地。一方面种地的经济效益低;另一方面,耕地花费的时间成本、风险成本也是一些农民选择弃耕打工的重要因素”。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教授党国英认为,抛荒地也是农民经过理性选择的结果。
而记者在部分地区采访获悉,除了主动放弃种地外,部分农民的土地由于受水污染、采矿污染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被动抛荒的情况。
陈朝辉根据自己的调研表示,目前,全省陆地水域除了东江、北江和西江三大一级河流及少量二级河流和一些大型水库外,很多二级河流、小水库、平原地区的溪河、池塘等水域因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而成为臭水沟,恶化了土壤环境和地下水源,导致部分农田不敢灌溉。
“环境污染致使水源以及浅层地下水无法自净,部分耕地无可用水源耕种,村民只好任其长草抛荒,这种景况普遍可见。”陈朝辉举例说,以粤东的练江最为典型,从其源头至出海口河水全部黑臭,影响周边仅存土地的灌溉。
边弃耕边“补充”
一方面是土地抛荒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是为部分地区所热衷且问题层出不穷的易地开发补充耕地措施,群众和专家呼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