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战之琼侨抗日(二)

  编者按

  70多年前海外华侨“逆流回国”,带回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一颗赤子丹心。正是此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个又一个普通大众积极投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屈的爱国精神。

  70年后追忆往事,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团长符克,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名字。他短暂的一生是琼崖爱国华侨的缩影,展现出琼侨别样的爱国情怀。沿着他的脚步,该团先后有245人分五批冲破日军的海上封锁,回到海南参加抗战,写下了一段琼侨赤子心的故事……

  南国都市报继昨日刊发“我的抗战之南侨机工”报道后,今天继续讲述归国华侨的赤子心。

  琼崖华侨回乡服务总团团长符克,

  22岁已“决心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

  三封家书承载一生爱国情怀

  8月,文昌昌洒镇,符克纪念馆外,一株株杨桃树挂满了黄黄绿绿的果实。纪念馆内墙壁上冯白驹题写的“生为民死为民,生伟大死光荣”12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恍惚间,人们似乎又回想起75年前那个酷热难耐的8月,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符克的胸膛,夺去了他的青春、理想和生命,令人扼腕……

  在海口,当符曼芳再次打开父亲符克留下的家书,眼睛早已湿润……那穿透时间长河的爱国情怀,感动一代又一代人……

  □南国都市报记者敖坤 实习生邓盈盈/文 刘孙谋/图

符克的女儿符曼芳和女婿李光邦符克的女儿符曼芳和女婿李光邦

  一次相聚便是诀别

  22岁已决心共赴国难”

  在海口,80岁的符曼芳回忆起父亲符克,依然会掉眼泪,“爸爸牺牲时,我才4岁。”关于父亲的记忆,符曼芳用了一生去寻找,从模糊到清晰,到深入骨髓。

  唯一清晰的记忆定格在1939年的那次诀别。

  “1939年,日本侵略海南岛,祖母让母亲带着我去越南,我们跟随逃难的乡亲乘着大帆船去越南西贡,她自己一个人孤守家门。”在西贡,符曼芳第一次见到了祖父、父亲。

  “爷爷还有叔叔们都希望父亲待在越南,打理家族企业。”符曼芳说,“当时爷爷还曾千里迢迢到上海做父亲的思想工作,可父亲选择留在国内,还去了延安。”

  那是1937年,符克手捧暨南大学毕业证书,品学兼优,获得了法国驻沪领事馆发放的毕业证法文版证明,越南的多家学校和工商界也竞相邀请符克加盟。

  可符克的答复是:“我决定留在国内,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请父亲、哥哥及家人多多原谅。”

  此时,符克才22岁。

  1939年的短暂相聚,并未改变符克报国的初衷。几个月后,符克带领着越南琼崖回乡服务团的42名团员,启程回国。

  妻子有孕在身,符克却不得不离开。站在西贡码头上,他频频向妻子、女儿、弟弟挥手告别。弟弟符家寰挤在送别的人群,用相机为他留下了最后的微笑,最后的不舍。

  从此,一生诀别。

  1939年秋,符克带领的越南团冲过日军封锁线,与先期到达的香港团和星洲团在文昌胜利会师。随后不久,符克出任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长。

  不幸的是,1940年8月,符克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斡旋,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激怒了国民党顽固派。在定安,林木蔽天的下坡桥草岭,一颗罪恶的子弹穿过符克的胸膛,滚热的鲜血渗进大地……

  尘封半个世纪家书

  “盛满父亲一片爱国心”

  在海南师范大学的教工宿舍里,符曼芳眼睛湿润,“当时站在西贡码头送别,所有人都心情沉重。然而哪里知道,这便是永别。”

  1952年,符曼芳从越南启程回国。临行前的那个晚上,符曼芳的五叔、符克的弟弟符家寰将一大堆相册、纪念册、书信等东西放在了一个书桌上,对符曼芳说这是父亲的遗物。

  符曼芳记得里面还有一张周恩来总理给父亲的题词签名。从此,符曼芳开始慢慢了解父亲短暂一生背后的传奇。

  1993年,五叔符家寰回海南参加第三届世界海南乡团联谊大会,看到很多纪念馆都有符克的照片。符曼芳猜测,正是这个原因,符家寰回到越南后便托人送回了符克的遗物。

  那是一个破破的小麻袋,只有一个信封那么大,可当符曼芳小心翼翼打开才发现,里面的东西比金子还要珍贵。

  那是一些照片、纪念册以及几封家书。纪念册中有中共老一辈革命家陈云、董必武等寄语符克的抗日励言,有著名作家丁玲、戏剧家曹禺的亲笔勉励,还有符克留下的三封家书。

  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家书终于再次打开。里面的纸张一碰就会碎,有的已经残破。做过图书馆馆长的符曼芳眼眶泛着泪花,“我就一点一点拼接上,一个字我都不给它掉……”

  家书中,25岁的符克书写着自己的选择:“我们是一个平常的人,倘不敢冒险前进,寻求出路,是不会有光明之日的……”符克渴望的光明是,“鬼子赶出国土以后,我们一定能够得以共叙天伦之乐的!”

  信中,符克甚至已经作了最坏的打算,可他不害怕,“假使遇到不幸,也算是我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完结了,是我的人生最大的休息了。”

  这三封书信,没有铿锵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生死大事也说得平常。符克将他的思念,他的愧疚,他的信仰,化作了这只言片语的家书。透过那些文字,人们感受到的是时间无法磨灭的爱国情怀。

  “建国”与“救国”

  琼崖华侨爱国情绵绵

  符曼芳的丈夫李光邦仍然记得,他年轻时正是在符克这样的爱国华侨的精神指引下,才参加了抗日战争,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抗日战争中,符克作出最大贡献,是他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将激励一代人。”李光邦记得,当年日本人侵略琼岛时,他和很多人一样选择了逃难。逃到湛江时,李光邦听说了华侨回国抗战的事情,这让李光邦感到羞愧,“符克带着这些华侨,放弃国外安定优越的生活回国抗日,而我们在国内的青年竟然逃跑……”随即,李光邦回到了海南加入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队伍,从此走上了革命之路。

  “这就是爱国精神的力量。”李光邦至今记得一位老华侨说过的一句话:“现在我们华侨回来是‘建’国,符克那时候回来是‘救’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他更伟大!”

  受符克事迹的感染,这位华侨回到新加坡后,四处宣传符克事迹,发动捐款,为建设符克烈士纪念馆筹集数万元资金。

  由此,李光邦豁然开朗:无论是建国还是救国,本质都体现琼崖华侨对祖国的绵绵厚爱。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几乎每隔几天就有媒体记者找到符曼芳、李光邦两位老人,希望从老人这里寻找有关父亲符克的记忆。每一次,两位老人都热情接待,他们把这看作是一份责任,一份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