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多管齐下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不断缓解教育供需难题,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海口:既要“好上学”又要“上好学”

  看到女儿初一下学期的期末成绩单,海口市灵山镇电白村村民甘伟民(化名)第一个念头就是带着她去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感谢老师。

  “上小学时她门门成绩不及格。”谈起女儿的过往,甘伟民坦诚地说,自己一直认为她不是块读书料。虽然希望孩子继续接受教育,但面对“农村娃需要当家早”的现实,孩子小学毕业时他就暗下决定,“等她初中毕业就让她去打工。”

  从原来科科不及格,到初一期末考试6门功课及格5门,女儿的进步让甘伟民感到欣喜。更让他意外的是,在老师的细心培育下,原本有些厌学的女儿,竟开始对学习产生兴趣,慢慢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着越来越自信的孩子,甘伟民彻底打消了原来的想法,“只要孩子肯努力,再苦也要供她上大学。”

  教育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甚至能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在甘伟民身上,如今正生动地呈现着这些改变。而这些变化离不开海口教育环境的日益改善,越来越多孩子在这里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既“好上学”,又能“上好学”。

  困:教育供需的矛盾与压力

  “盼了好久,终于开学了!”望着坐落在小区里的海南华侨中学美丽沙分校,海口市民刘妍十分感慨。自从得知小区要新建公立学校,她每天都会过来瞧瞧进度,盼着学校早日开学。

  今年9月,包括海南侨中美丽沙分校在内,海口3所公办中小学正式开学。从过去花费近半小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到如今家里距离学校走路只要5分钟。孩子在家门口上学,极大地方便了刘妍一家的生活。

  这个秋季学期,白沙门小学也变化不小。不少家长发现,学校班额变小了,教室里的活动空间更大了。但与此同时,班级数量也增多了,学校压力依旧不小。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

  2017年,海口市教育局调研发现,城区公办小学学位严重不足。仅这一年,海口全市就超计划招生5252人,按照每班45人计算,需要新增教学班级117个。另一方面,据记者统计,近3年来,海口共新增公办中小学6所,改扩建公办中小学8所,共新增学位近2万个。

  为何学位压力依旧这么大?海口市教育局基教处处长符延益告诉记者,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从国家政策上看,计生政策的改革,给海口城区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区学位供给带来巨大挑战。

  从城市发展层面来看,城镇化快速发展、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历经两年“双创”,海口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省会城市功能与教育地位进一步凸显,吸引了更多周边市县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省人员的落户与居住。根据统计部门数据,近7年来,海口常住人口数量正以每年超3万的速度在增长。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非海口户籍学生占比超过41%。

  “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用地的紧张,让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也让学位紧张、大班额等问题更难以彻底解决。”符延益说。

  增: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教育发展难题如何破解?

  “增加学位是关键突破口。”海口市政协副主席、市教育局局长厉春说。以2017年启动的第二轮增加学位改扩建项目为例,海口市教育局延续过去“10+2”改扩建学校项目的成功做法,对城西小学、农垦三小、琼山十二小、府城中学、海联中学等10所学校进行改扩建,预计建成后小学可增加学位6210个,初中增加1550个学位。

  琼山区的学位压力历来紧张,其中,划片范围最大的琼山五小更是突出,2016年其实际招生数就超出计划数近3倍。得益于第一轮“10+2”项目,市、区教育部门按照标准化建设要求对琼山五小重新配置,在优化操场、教学楼等基础设施环境的同时,腾出了28间教室,至少可供800名学生使用,大大缓解了该校乃至琼山区的招生压力。

  解决眼下的教育难题不仅要多办学校,更要办好学校。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就是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

  海口市民林德云居住在五源河公寓公务员小区。“住在这里通勤省时不少,但周边划片区域没有特别优质的学校,就怕耽误了孩子的教育。”3年前,他曾一度为孩子的上学问题发愁。而如今,孩子在家附近的海口市五源河学校就可以“上好学”。

  “办学第一年,我们小学部共招收6个班350名学生,而今年,我们招收了15个班700余人。”五源河学校校长陈运香坦言,不少家长起初也对学校抱有疑虑,甚至宁愿跑到距离更远的学校上学。经过两年多的蜕变,学校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多家长的认可,这所学校也在努力建设成为百姓心中“家门口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