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南日报客户端丨记者李佳飞 特约记者黄良策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是两年前文昌市东阁镇凤头村村民生活的写照。由于贫穷落后,该村被列入文昌市“十三五”期间整村推进的贫困村。

  如今来到东阁镇凤头村,可见硬化水泥路通至每家每户。村庄里,屋舍整洁,房前屋后分布这垃圾收集设施,村庄文化宣传栏附近还建起了灯光休闲小广场。放眼田洋,绿油油的地瓜叶匍匐着,平整的土地刚种上百香果,还有养鸡养羊的农户们,分别在忙碌。2018年,凤头村村民年人均收入突破13000元,村庄被评为“海南省三星级美丽乡村”。

  从一个软弱涣散的贫困村,到星级美丽乡村,到底有多远的距离?凤头村的案例或许能给人一些启示。为此,海南日报记者深入该村调研,为读者解读其华丽蜕变的“三步曲”。

  第一步:抓党建,筑牢战斗堡垒

  “小粒种花生,要两袋!”1月22日上午,村两委干部林月梅接到微信平台订单,赶紧到村委会办公室做好登记。自从村党支部成员注册成立了公司,村两委干部既要管理和服务村庄,又要发展生产和经营,大学毕业懂微商平台操作的她,便成了大“忙人”。

  以前村委会是什么样子的?说起来,林月梅有点不好意思。

  凤头村有两委干部3人,党员25名。两年前,由于村党支部成员思想观念保守,致富能力弱,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不强,大家基本都是各自顾好自家的活,没有什么产业,更没有集体经济来源。

  2017年7月,作为定点帮扶单位——省信访局派出驻村第一书记刘鸿文来到该村。为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刘鸿文首先决心狠抓党建,他走村入户,与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致富带头人和党员座谈。为让大家切实转变思路,他还拿出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近30人到澄迈县桥头镇沙土村参观学习。

  “不仅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更要让大家看到别人家是怎么做的,把好的经验做法和先进理念学过来。”刘鸿文说。他的驻村工作日记上,还记录着开展党建活动和培训党员的点点滴滴。

  第二步:帮民生,送关怀暖民心

  “书记好!”和刘鸿文一起走在村里,见到的村民都主动与他打招呼,他也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来。

  “凤头村下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共214户869人,原先建档立卡贫困户13户49人,已经全部脱贫。2018年新增1户贫困户,同时还有五保户4户,低保户7户11人,优抚对象4人,在册残疾人20人……”说起凤头村的情况,刘鸿文比谁都清楚。

  进村帮助打好党建的基础后,刘鸿文开始实施他的民生工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积极为困难群众落实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住房帮扶、生活帮扶等系列惠民政策,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群众手中,温暖民心。

  与此同时,结合文昌市开展的“双创、双修”大行动以及“九大环境”整治,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党员干部们带头,呼吁村民共同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治理。随着一件件贴心实事逐步落实,第一书记和村两委干部日益赢得民心,谈起村庄的变化,村民都会给党员干部竖起大拇指。

  第三步:强产业,激发内生动力

  穿过郁郁葱葱的绿色田洋,走近凤头村黑山羊养殖基地,远远地看见农户邢益为正在粉碎牧草、忙着喂羊。“第一批已经出栏5只,平均每只卖2700元,第一笔收入1万多块!”他一边忙碌一边笑着向记者介绍。

  村子变美了,班子成员和群众都带动起来了,还要让产业发展起来。经过深入调研思考,刘鸿文感觉到,除了要培养致富能人,还须想方设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此,他推动村两委班子成员注册成立了村集体独资的文昌凤头生态农村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建立板栗地瓜种植基地22亩、百香果种植基地20亩和1个黑山羊养殖基地、1个文昌鸡养殖基地。村委会还在文昌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建设了光伏发电项目,预计每年能增加收入1万元。

  公司和村党支部事实上是“一套人马,两个头衔”,党支部书记担任公司总经理,两委干部分别担任财务、监事等职务,负责公司日常维护和运营。

  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凤头村还建立了电商服务站,搭建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各家农户生产的好产品都可以拿到村委会来销售。去年一年,除去返还给农户的销售成本,公司为村集体营收近5万元。

  “现在是好东西不够卖!”刘鸿文说,产业发展的平台和框架搭建好后,村民们看到好处,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也高涨起来。今年,本地种花生、板栗地瓜等产业还将进一步扩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