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退休 1994年,当代艺术家蔡青和翁奋在海口街头合作推出行为艺术作品《距离》,就在他们的对坐对视中,当代艺术开始进入海南。然而20年过去,海南当代艺术依然面临“缺资金”、“无场所”、“少认知”的困境

  海南当代艺术“新芽”难长大

⬆翁奋的当代艺术作品《骑墙》系列。一个女孩骑在一堵墙上,从远处观望一座城市的诞生,背后是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  ⬆翁奋的当代艺术作品《骑墙》系列。一个女孩骑在一堵墙上,从远处观望一座城市的诞生,背后是对中国城市发展的深入思考。
⬆海南当代艺术家翁奋。⬆海南当代艺术家翁奋。
⬆2014年艺术家马杰在海口郊外点燃他买来的一堆煤。马杰说,已燃烧、正在燃烧、未燃烧的煤,在形态上不会发生变化。  ⬆2014年艺术家马杰在海口郊外点燃他买来的一堆煤。马杰说,已燃烧、正在燃烧、未燃烧的煤,在形态上不会发生变化。

  -海南日报 特约撰稿 蒋晓枫 黄学斌

  这两年,“当代艺术”在海口成了一个热词,也开始有资本在试探投资。尤其从去年底开始,海口骑楼老街经过改造,有了作为海南当代艺术和文化催化平台来打造的骑楼艺术空间。如今,这里已成为海南当代艺术的“根据地”,无论是去年的“国际当代艺术展”还是今年六月底刚刚收官的“今天,在通往未来的路上”的当代艺术展,海南的当代艺术家们都借助影像、装置、绘画等不同形式,通过直觉方法为椰城的观众带来一场艺术的狂欢与思想的盛宴。

  海南当代艺术缘起起步较晚,缓慢前行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指的是今天的艺术,在内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现代精神和具备现代语言的艺术。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为活跃的一种主流艺术表现形式。当代艺术家马杰说,当代艺术其实代表的是一批先锋艺术家们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创作历程的代名词,他们将生活视觉化、文化思想化、生命体验化,展示出对未来的一种不畏困难的探索精神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在海南,当代艺术起步较晚,且进入海南时是一种软着陆的方式,因而虽然至今没有进入过商业化的阶段,但一直在缓慢发展,没有商业利益的浸染,从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在艺术学养上就不会先天不足。

  艺术家蔡青说,在1989年从海南移居德国之前,他曾在好朋友翁奋的宿舍中借住了半年。从1993年起,他常常在冬天从德国回到海南度假,此时都会找翁奋谈艺术、做作品。1994年,蔡青和翁奋合作了一件作品《距离》,在海口最热闹的三处地点,他们俩拉开2米距离,在一块白布上对坐,静默地对视,在两人之间放着一个不停急闪的警灯。在解放路表演这一行为艺术时围观了好几层人。当时电视台还专门做了报道。蔡青说,就这样他们成了知交。他们一起以海南为背景做行为艺术。“距离”就是当时他们做的长期的行为计划,他们决定每次相见时,不管在何时何地,他们要在一定的距离中对坐对视。而就在他们两人的对视中,当代艺术开始进入海南。

  此时国内的其它城市,当代艺术正是火热的时候,但经历了1993年至2003年近十年的商业化,当代艺术总体上不再具有前卫主义的性质,这个词实际上变成一个语焉不详的概念,已经不能用来准确描述前卫精神的艺术态度,它正处于一种尴尬状态。

  而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变化是翻天覆地的,本身就是一幅当代艺术作品。2001年,当代艺术家翁奋开始在海口国贸一个城中村拍摄《骑墙》系列摄影作品,2002年他重返当时拍摄地点时发现有了不少的变化,因此他想用10年时间在此地点拍摄,记录下城市的发展与变化。2003年,在法国蓬皮杜中心举办的《中国怎么样?》展览的宣传画上,翁奋因《骑墙》系列扬名。这也是海南的当代艺术第一次在世界上露脸。

  海南当代艺术现状社会边缘化,艺术家求索维艰

  目前,海南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不多,大概有20来个,黄学斌、王小飞、蒋浩、马杰、唐浩多等,年龄跨度大,从50后到90后都有,平时大家各自为营,作品的形式各异,翁奋说,当代艺术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它必须是独立、自由,甚至是自我的,因而,不可能给它归类。

  说起当代艺术在海南走过的这二十年,翁奋不胜唏嘘。他说,就一个字“穷”。这个“穷”不仅指资金的匮乏,还有人们普遍的对当代艺术认知的欠缺。这些年来,当代艺术一直处于海南社会的边缘,先锋派的艺术家们自然也就一路求索艰难。

  翁奋说,2003年,他和黄学斌,还有曾就读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并移居海南的艺术家文倵一起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平行展,但苦于当时大家都没钱,于是开始四处筹措经费。

  但当时的海南,没几个人知道当代艺术是什么,从企业责任人到商人,无一例外,都一脸质疑地对着翁奋发问:这东西靠谱吗?然后,便是毫不犹豫地拒绝。

  翁奋说,他当时极为绝望,他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他希望当代艺术能给海南带来更多的文化精神内涵。后来,还是靠了外地朋友的帮忙,他们的威尼斯之行才最终成行。

  2005年,翁奋在海口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当时国内已经出现了很多替代性艺术空间,他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REDSKY ART空间。当时这里便成为当代艺术家在海南的基地。他说:“我就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关注当代艺术的价值;同时也希望年轻群体有追逐梦想的空间。”

  当代艺术家王小飞也是海南人,他说自己在2006年在海口创办了海口当代艺术馆,免费对外,但因为没有商业方面的运作,在2007、2008年举办了几个展览之后,海口当代艺术馆在资金方面就很吃力,2009年艺术馆场地租期到以后就搬到海甸岛五东路了,现在依然在做艺术展览活动,希望得到社会上更多力量的支持。

  艺术家黄学斌说,当代艺术的实验性影响了艺术家的生存困境。作为独立艺术家,在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之前往往面对生活的压力,甚至对艺术实践产生影响。海南岛地处远离当代艺术与文化中心城市的边缘区域,本地没有一个真正的美术馆机构可以成为当代艺术作用于当地文化发展的场所。

  海南当代艺术前景观众认知度低,艺术家任重道远

  谈及当代艺术在海南的发展,艺术家马杰持冷静观望的态度。他说,自己当年是为了追逐艺术梦从河南跑来海南的,但到海南后,他发现海南的艺术氛围不浓,民众对艺术缺乏认识,且现在国内当代艺术的问题是商业媚俗,有些艺术家将艺术的创作当成一种奢侈品生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海南当代艺术是前路漫漫。至于海南的当代艺术,目前仅处于求知阶段,更别说被认可了。其实就整个国内而言,当代艺术都处于一个断裂的状态,这对于海南当代艺术这样一棵“新芽”来说,不可能没有影响。

  黄学斌说,他以为海南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还是不错的,譬如2012年诞生的ART·SANYA艺术季,使三亚乃至海南备受瞩目。2013年ART·SANYA艺术季在展览形式和运营模式上都有重大升级,内容涵盖了国际顶尖的当代艺术及众多新锐当代艺术作品。

  虽然在探索当代艺术的路上遭遇了诸多不如意,但如今已被外界认可的当代艺术家翁奋则对当代艺术在海南的发展充满期许,但同时他也提出了目前海南当代艺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他说,有一些年轻艺术家,他们不愿意去思考,喜欢去模仿成功的艺术风格,他们的画面只有时尚杂志的水平。

  但他以为,中国的当代艺术并没有断裂,相反,是出现了新的方向。这两年来,常常有海南本土企业找他合作,每一次,他都提出要提供10个工作室给本土的当代艺术家们使用,这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也许这个条件对于企业来说有点苛刻,所以至今在海南没有成功合作的对象。但他由此发现,海南的企业其实已经开始发现当代艺术的价值,这是一个很可喜的开始。

  而关于很多观众看不懂当代艺术的问题,马杰说,看不懂的原因很多,也分有不同层次,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对艺术过往知识和综合知识了解的欠缺。翁奋则认为,当代艺术在海南的认知率还太低,培育观众的过程会很漫长, “在海南,当代艺术家们是任重而道远。”翁奋说。

  相关链接

  海南当代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

  目前,海南做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不多,大概有二十多人,他们创作风格迥异,都极富个性,以下简要介绍部分海南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

  2006年艺术家刘军来到海南特殊教育学校,通过绘画和那里的孩子进行一场交流。刘军邀请这些具有不同禀赋的孩子根据他提供的词语自由绘画,并把他们的作品带到美术馆中去展览。其中一位有视障的孩子说:“我看不到我画的是什么”,刘军说,在美术馆欣赏你们作品的人看到了你们“心中的影像”。

  诗人蒋浩于2002年移居海南。2011年开始他把自己的一首诗《海的形状》翻译成英语、德语、日语、法语、韩语、维语、粤语、俄语、西班牙语、四川话,共10种声音语言。随后他分别请10位来自英国、德国、日本、法国、韩国、新疆、广东、四川等持不同母语的朗读者在不同时间朗诵这同一首诗。作者把这些朗诵诗歌的声音合成到一个轨道,并把他拍摄的朗诵者的口型组合到一个画面,在不同时间里变化的口型图像形成了成海的细微波浪状,随声音的消失而消失。蒋浩说,这里的一种声音,可以是近于抽象的弗罗斯特所说的节奏,它不一定指向具体的种族、事物或事件,也可以说诗歌是所有语言抽象出来的声音共同体,它既在具体的、独立的语言中,但其核心声音又是超越语言和语境的,这种超越也可能是无实际意义的。

  2007年由于海南文昌市东郊镇泰山村周边的部分地区计划被建成中国最大的商业卫星发射中心,整个地区被规划为一个卫星城,当地农村因此将会被拆除和进行新建设。2010年3月“拆了旅行社”在当地成立,它是一个艺术实践群体。通过旅行、造访、互动式讨论及现场活动来对不同地区进行观测和体验,并激发访问者和当地公众形成对自身环境的自我审视。

  当代艺术家王小飞于2008年成立六桂地小组,小组成员都是美术专业出身的海南人。王小飞总结六桂地的创作思路——关注一个社会事件,并思考这个事件背后可能引发的问题,然后讨论如何创作。

  2014年12月31日,找房团成员发起了以合租工作室为由的创作行动。这次行动开始没有设定任何具体的创作目标,仅明确了大家共同分担房租、水电费等工作室费用支出,然后将这个空间提供给急需工作室的人使用。我们把这次的行动命名为“找房团”。

  2015年艺术家唐浩多在海口骑楼艺术中心展厅的地板上铺满了稻谷。一个源于他记忆和经验的生活现场开始发生演变。因为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不得不每天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忙于浇水、除草和捉虫。或许我们会突然怀疑这是否是一件艺术作品,刚好这同时也是艺术家要问的问题。

  年轻艺术家云胜,喜欢把自己“生产”的图像发送到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每天几乎2小时他会发送一张图片。有他拍摄的照片、免费为网友书写的博客ID、免费为他身边各种朋友所做的设计稿以及他写过的笔记等,他生活中的一切几乎都变成了图片。自2007年开始,他把自己以前所有的笔记做了整理成独立杂志《1996》,如今已经做出了18本。他干的不止这些,如果有人对他的东西感兴趣并访问他,你得到的或许不是你想要的答案但一定是幽默轻松的句子。正如他所说的“忘了我,我已死”,只有句子和图像。

  (黄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