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海口5月11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黄丹)在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即将来临之际,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编制完成并印发《海南省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这是海南建省以来首次在抗震防灾方面的专项规划。纲要明确了要在3年内完成所有学校、医院的抗震加固改造工作等6个目标,还确定了避难疏散场所建设等14项主要任务,成为全省各级住建部门制定抗震防灾政策、安排抗震防灾工作的依据。

  海南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的西南端和红河断裂东缘的交汇处,具有发生强震的构造背景。海南岛及邻近区域是华南地区强震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1605年琼州7.5级大地震,造成72个村庄沉陷海底,死亡330余人,是华南有记载以来破坏最为严重的地震之一。据分析,海南未来100年有可能发生6级左右地震,海南岛北部的地震强度高于南部,北部的地震强度可能在6级以上。

  抗震防灾是社会性、基础性公益事业,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抗震防灾事业发展,对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海南省住建部门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推进抗震防灾的各项工作,加强对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质量的管理,开展既有建设工程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但部分市县的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包括防灾意识不够强、抗震防灾经费投入不足、地震应急预案尚不完备等。

  此次出台纲要,内容涵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镇和乡村房屋建筑抗震防灾、市政公用设施抗震防灾、灾前应急和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明确提出各市县城乡建设抗震防灾的目标和要求,成为各市县制定抗震防灾政策、安排抗震防灾工作的依据。

  纲要明确了6个目标。

  1.防灾规划编制。海口、澄迈和陵水等市县今年要完成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修订或编制工作,并纳入到地区总规中。其它市县在2016年前组织完成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修订或编制工作。

  2.避难疏散场所建设。完成位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灾害风险较高地区城镇中心城区的防灾避难疏散场所和避难疏散道路的规划和建设;其他地区针对地震、台风、暴雨内涝、突发群体性事件等灾害,开展避难疏散场所建设工作。

  3.房屋建筑抗震设防。全省各市县城镇新建、改建和扩建房屋建筑工程的抗震设防(含抗震加固)率达到100%,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率达到100%,新建农房基本达到当地抗震设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各市县的城市、及镇(乡)、村的市政公用设施(包括生命线工程)抗震设防(含抗震加固)率达到100%。

  5.重要建筑抗震设防。新建学校、医院、大型公共建筑、综合防灾等重点设防类和特殊设防类建筑100%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及相关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和建设,8度区要优先采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进行建设,全省范围内鼓励使用减、隔震等抗震新技术。

  6.抗震加固改造。力争3年内完成所有特殊设防类(甲类)以及学校、医院的抗震加固改造工作;5年内完成所有特殊设防类(甲类)和重点设防类(乙类)建筑和市政公共设施的抗震加固改造。

  为保障2020年海南省城乡建设抗震防灾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还确定了14项任务。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2.构建海南省区域防灾体系。

  3.开展城镇防灾规划编制工作。

  4.开展避难疏散场所的建设。

  5.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抗震设防。括供水、供电、交通、燃气、医疗卫生、消防、通信、物资保障系统等。

  6.推进既有建设工程抗震排查、鉴定与加固工作。2015年建设和完善海南省建筑抗震排查信息管理系统;2016年开展全省重要公共建筑的抗震安全隐患排查;2017年开始重要市政公共设施的抗震安全隐患排查;2020前完成所有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建筑和市政公共设施的抗震安全隐患排查。各市县应全面开展既有公共建筑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抗震鉴定与加固改造工作,2020年前基本完成加固改造工作。

  7.推广和应用减隔震技术。

  8.开展历史保护建筑和民族特色建筑的抗震防灾与保护对策研究。

  9.开展海南地区村镇住房抗震防灾技术对策专项研究。

  10.推进村镇抗震防灾管理的创新与示范。

  11.进行海南地区活动断裂的工程影响评价及工程处理对策研究。

  12.组织编制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13.开展三沙市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对策研究。

  14.组织实施全省抗震防灾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培训工程。

  围绕规划目标,纲要还设置了抗震能力建设、地震灾害风险排查与加固、避难疏散场所建设等3个重大专项工程。